人民網
人民網

昌吉博物館: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

2024年01月01日10:07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昌吉博物館外景(2023年5月18日攝)。

昌吉博物館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節”主題活動(2023年8月22日攝)。

昌吉州文博院舉辦“我們的節日——暖餃迎冬至,古樂品佳節”主題社教活動(2023年12月21日攝)。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為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充分發揮文物“証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館(以下簡稱“昌吉博物館”)深入挖掘和有效運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讓各族群眾“知來處,明去處”,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這些珍貴文物是系統闡明歷代中央政權治理和管轄新疆的重要力証,是准確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內涵的珍貴實証,是深化和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研究的科學史証,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好中國新疆故事、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素材。”昌吉州文博院(博物館、北庭研究院)黨組書記張艷珍說,自2023年5月18日開館以來,昌吉博物館已接待游客11.56萬人次。

場館整合升級 創新展覽展示

2023年12月10日上午,雖然剛剛開門迎客,但昌吉博物館大廳內已是人來人往。

在“絲綢之路天山廊道——昌吉歷史文物陳列”展廳,多媒體互動展示屏上展示的精品文物信息,吸引不少游客點擊瀏覽﹔在“新疆歷史名人展”展廳,張騫、班超、耿恭、林則徐等歷史人物的雕塑前,講解員正在講解歷史故事……這些可分享、可體驗、可參與的沉浸式體驗項目,將可移動與不可移動文物有機融合、相互印証、互為補充,吸引不少年輕人來體驗。

大學生王霖軒和同學在北庭故城及西大寺、康家石門子岩畫、四道溝遺址、石城子遺址、唐朝墩古城遺址和精美的青銅飛獸、鎏金銅獅、雙魚紋銅鏡、珍貴的土爾扈特銀印、美輪美奐的雕塑壁畫等國家寶藏前仔細觀看,不時停下腳步小聲討論。“圖案精美的青銅器、歷史厚重的古文化遺址、內容豐富獨特的岩畫讓人大開眼界,今天在昌吉博物館收獲太大了。”一上午的參觀,讓這位來自陝西的小伙子進一步了解了昌吉深厚的歷史文化。

“昌吉博物館開放后,成了我和孩子周末經常來打卡的地方。在這裡,我了解到了腳下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昌吉市游客帕提古麗·熱合曼說。

奇台縣發現的草原石人,記載“建修博克達山廟記”的清代山川祭祀碑,石城子遺址裡的卷雲紋瓦當,見証中央王朝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實物吐爾扈特銀印……徜徉在昌吉博物館,仿佛置身於穿越古今的時空隧道。一處處遺跡、一件件文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例,是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珍貴載體。

2023年5月,歷時一年進行改造升級的昌吉博物館與公眾見面。州市博物館整合后,現在昌吉博物館建筑總面積達14526平方米,展廳面積4485平方米,館藏文物8532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41件(套),全新推出的展覽、首次亮相的文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動設施,令各族觀眾心馳神往。

昌吉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展覽展示方式,提高展陳質量,推出一批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文物陳列展覽精品,打造了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展覽品牌。

“除了‘絲綢之路天山廊道——昌吉歷史文物陳列’‘新疆歷史名人展’兩大固定展覽,博物館還預留有1448平方米的臨時展廳,2023年先后引進了‘絲路遺珍——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貨幣展’‘共有的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陳列展’‘流金歲月——世界文化遺產地鼓浪嶼文物特展’‘海絲遺珍’‘豐碑展’等多個臨時展覽。”張艷珍說,其中,主展“絲綢之路天山廊道——昌吉歷史文物陳列”入選2023年度全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

文創上新 充分挖掘文物文化內涵

“雙龍逐日龍紋石碑”書簽,從康家石門子岩畫提取圖案設計的馬克杯、帆布包、絲巾……在昌吉博物館裡,各類文創產品以鮮活實用的形象和價值讓越來越多的文物融入當下生活。

《自治區“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鼓勵各級博物館、各類文化企業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開發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能夠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文創實現了讓游客把‘博物館文化和記憶’帶回家的願望。昌吉州文物資源豐富,為文創工作者提供了無窮的創作靈感,這也讓博物館文創展台有了足夠吸引力。2023年館裡已完成6種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及制作工作,截至目前共開發40種文創產品。”昌吉博物館展陳宣教交流推廣部副主任馬佳說。

作為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承擔著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使命。昌吉博物館積極應用網絡科技手段、拓展新媒體平台,通過藏品數字化、網絡直播、線上展覽等方式,使展櫃裡的珍貴文物“開口說話”,讓庫房裡的文物“活”起來,逐步變得“可看、可聽、可聞、可觸摸”,讓古老的絲路珍寶變得可近可親,實現了和大眾的雙向奔赴。

“2023年,新館800平方米文物庫房正式投入使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同時我們還制訂了昌吉博物館文物庫房保管員職責、昌吉博物館藏品提用制度等文物庫房管理制度,完善了昌吉博物館館藏品提用憑証、昌吉博物館館藏品入庫憑証等出入庫程序,文物管理的有序性和規范性得到進一步加強。”昌吉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部主任王卉秋介紹,為了豐富館藏文物,昌吉博物館與自治區博物館協會簽訂了藏品征集委托協議,委托自治區博物館協會組織相關專家對來自民間收藏和自治區文物總店的擬征集藏品開展評估鑒定。2023年,共征集文物239件(套)。

科技水平的顯著提升,讓文物修復技術也躍上一個新台階。“目前,34件館藏金屬文物修復工作已完成,同時實施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二期)建設,上線六大展覽全景觀看,完成了33件珍貴文物的三維數據採集、博物館語音導覽小程序制作工作。”昌吉博物館信息技術部副主任高東說。

推動活化利用 精品文物你我共賞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之際,與伊犁河流域的烏孫部落建立了友好聯系。漢武帝先后將細君公主、解憂公主遠嫁烏孫,漢家公主和親烏孫,促成了政治上的結盟……”在昌吉博物館抖音視頻號裡,昌吉市第五小學五年級學生裴梓涵聲情並茂地講述漢家公主和親的歷史故事。屏幕前的觀眾跟隨著小講解員雲端游覽展廳、觀賞文物。“小朋友講解得生動有趣,太棒了。”“小朋友的講解激發了我對新疆歷史的興趣,有時間了我一定要去昌吉博物館看看。”網友紛紛留言點贊。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了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昌吉博物館在抖音、微信視頻號推出“小小講解員”歷史講述專題,推送文博宣傳視頻156部,瀏覽量超過406.5萬次。同時,開設博物館建設學習強國讀書線下體驗區,開展“新疆四史”流動博物館進社區、進軍營、進景區、進農村巡展活動,巡展80場次,參觀人數5.7萬人次﹔結合中國文化遺產日以及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社教活動,線上線下齊發力。

“近年來,我們不斷擴大館校合作范圍,實現由州內向區內再向國內的重大突破,先后與昌吉市五所小學以及昌吉州第四中學、昌吉學院、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自治區團校、中南民族大學建立館校合作機制,通過舉辦各類社教活動,拉近了博物館和觀眾的距離。”昌吉博物館北庭歷史文化研究部副主任方曉明說。

新理念,讓博物館展陳更鮮活有趣﹔牽手時尚,讓博物館文創走進千家萬戶﹔高科技,讓博物館文物“活”了起來……昌吉博物館正以全新的姿態,融入各族群眾的美好生活。(阿依古麗·夏熱甫汗)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