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植綠十四載 沙海變棗園

冬日的早晨,位於新疆策勒縣策勒鄉阿日希村的新疆沙漠棗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熱鬧起來,工人們有的負責清洗烘干,有的負責稱重裝袋,有的負責打包裝箱……穿上“新衣”的紅棗經他們之手,即將走向市場。
阿日希村,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3號風口”最前沿,常年干旱缺水、風沙肆虐。如今,沙海中多了一個紅棗園,阿日希村因此獲評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若問是誰讓昔日沙海變棗園?阿日希村村民會異口同聲地說:“李鵬!”
讓產業更強
“今年,我們公司1300畝紅棗產量300多噸,目前全都銷完。另外,公司還種了蘋果、桃子、杏子等特色林果……”11月22日,72歲的新疆沙漠棗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鵬介紹今年的情況。
李鵬的身份有不少:“沙漠種棗人”“亞克西老板”“生產小隊長”……然而他最看重的,還是共產黨員的身份。
“共產黨員不能挂在嘴上,而是要走在前列、干出樣子,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李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提升防風固沙綜合效益,李鵬自籌資金,引進水曲柳、黑核桃、密胡楊等新品種。為提升林業種植效益,他引進新品種飼草料做試驗種植,積極探索林下種植,並多次考察疆內疆外林果企業,用實際行動示范帶動周邊老百姓創收致富。
“隻有延伸產業鏈,紅棗產業才能發展壯大,更多農民才能從中增收。”在李鵬的精心培育下,阿日希村的黃沙已被5萬余株防風林、80余萬株棗樹代替,紅棗產業搞得有聲有色。李鵬也獲得了全國和自治區脫貧攻堅奉獻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第七屆自治區助人為樂模范等多項榮譽。
讓品牌更亮
在阿日希村的14年中,李鵬和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鄉親們的淳朴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他難以忘懷,也堅定了他扎根於此的決心。
村民古瓦爾妮莎罕·麥麥提明跟著李鵬學到了不少紅棗種植技術,現在種有300畝紅棗樹,已成為阿日希村小有名氣的紅棗種植大戶。嫁接優質灰棗、花期前后修枝抹芽……說起紅棗栽培技術,47歲的古瓦爾妮莎罕頭頭是道:“去年,紅棗賣了80萬元。今年,客商直接在晾晒場訂購,大部分都賣到了疆外。”
2018年秋季,李鵬的公司在阿日希村建成了一座萬噸紅棗初級加工廠,提高了紅棗附加值。同時,該公司創新研發棗泥、棗醬、凍干棗片、高品質棗粉等精深加工產品,注冊“沙天紅”“阿日希”“沙漠種棗人”等品牌,已帶動形成區域特色紅棗產業集群。
“我要把剩余的時間和生命奉獻給這裡,帶著大家實現產業致富夢,過上比紅棗還甜的日子。”李鵬說。
讓村民更富
2009年,李鵬退休了,但他並不想就此安享晚年。“我現在身體還好,還能為社會做些事情。”他琢磨著。
這一年,他賣掉房產,拿著全部家當,隻身來到阿日希村,這一干就是14年。
初到阿日希村,李鵬操著不流利的維吾爾語,在這裡平整沙丘種白楊、改良土壤栽棗樹,他和村民在400畝沙地干了3年,逐漸摸清了沙漠的“脾氣”,也改良出了能耕種的田地。
棗園建立之初,阿日希村不少村民來打工,干一些拔草、撿樹枝、採摘紅棗的活兒,漸漸地,看到“沙裡生了金”,不少村民又有了學習紅棗種植技術的想法,李鵬便開始對他們培訓棗樹的栽培、施肥、修剪、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術。
2018年底,李鵬與阿日希村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依托自己的2000畝棗園,成立了策勒縣智慧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該村100名村民入社,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在李鵬的幫帶下,阿日希村紅棗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紅棗種植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總收入的90%。2022年,阿日希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5124元,是2009年的近7倍。(拍熱扎提·阿不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