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他們用愛和責任守護著新疆北鯢

2023年12月13日11:2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11月27日,已進入冬季的溫泉縣氣溫仍在下降,新疆北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負責人紀曉偉和同事正通過遠程微波視頻監控大屏,查看保護區裡新疆北鯢的一舉一動。

給新疆北鯢寧靜的家園

自2013年12月調入管理站工作,紀曉偉便和新疆北鯢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再忙,我腦子裡都惦記著它們,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像嬰兒一樣,需要人類用心用愛呵護,才能健康安全長大。”

新疆北鯢,又名“中亞北鯢”,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形狀像嬰兒的手指,背部深灰色中帶淡黃,腹部是白色,身體濕潤黏滑,屬於水陸兩棲動物,也叫“娃娃魚”,主要分布於溫泉縣西部山區博爾塔拉河水系上游的支系中。

“新疆北鯢是距今3.5億年的孑遺物種,主要生活在溫泉縣境內海拔兩三千米的高山泉水溪流中和湖泊淺水處,屬於極危物種,目前野生種群數量突破3000尾。”紀曉偉說,隨著對新疆北鯢了解的深入,我對它們產生了特殊感情,“尤其是這幾年濕地保護的加強,看著新疆北鯢數量慢慢增加,有了寧靜的家園,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在紀曉偉的筆記本電腦裡,分類存放著關於新疆北鯢的各種資料,“這些資料很寶貴,在新疆北鯢保護方面,新疆師范大學科研專家團隊和保護區的管護員功不可沒。”

“新疆北鯢之母”有了接班人

作為新疆北鯢的再發現者——王秀玲在新疆北鯢保護方面起到了奠基和助推作用。

據王秀玲回憶,1989年9月,時任新疆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教授的她,在溫泉縣捷麥克溝重新發現了新疆北鯢,於是立刻向學校報告,學校成立了新疆北鯢課題研究中心,她帶領團隊一邊到實地考察研究,一邊申請新疆北鯢保護與人工繁殖基金。1994年,經過大家齊心協力,溫泉縣建起100平方米室外人工馴養繁殖場,新疆師范大學建起室內水泥飼養池。

“30多年來,我們團隊調查的面積有2500平方公裡,找到6處新疆北鯢棲息地,為了讓孵化水溫達標,我搬來了家裡的制冷設備,又往池子裡放冰塊,定期給小北鯢捉蚯蚓,最后人工孵化成功了。”王秀玲說。

新疆北鯢人工孵化成功,讓王秀玲的科研團隊獲得了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也為拯救和保護新疆北鯢奠定了良好基礎。“1996年到1997年,我們與廣東省中山大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研究表明,新疆北鯢野外種群數量極為稀少,趨於滅絕,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王秀玲說。

隨后,新疆北鯢保護受到了政府部門重視,1997年,自治區級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成立。2016年,溫泉縣委投資700多萬元,建設集科普、研究、宣傳、教育為一體的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2017年,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退休以后,王秀玲將該項工作的“接力棒”交給了學生袁亮博士,他正帶領團隊致力於新疆北鯢人工繁殖和種群保護以及基因組學等方面的研究。如今,這支科研團隊已成為保護新疆北鯢的一支新生力量。

“‘新疆北鯢之母’王秀玲教授,還有保護區的管護員們都在用一己之力,保護著新疆北鯢。”袁亮說。

人工與科技的共同守護

冬花就是一名管護員,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醫院照顧丈夫。“我也放心不下新疆北鯢,20多年來,它們就和我的孩子一樣,守著心裡才踏實。”冬花感慨道,她隔兩天就從醫院回保護區一趟,看看新疆北鯢。

67歲的冬花把家安在了管理站,每年4月,冰雪融化,大量牧民回遷牧場,如果牛羊誤闖保護區,就會傷害到藏在石頭下的新疆北鯢,驅趕牛羊就成了冬花巡邏中的一項任務,平坦的地方騎摩托車,車輛無法進入的地方就騎馬。

“新疆北鯢的視力差,它們到了陸地上經常迷路,陰雨天更是找不到家。”冬花說,特別是繁殖季節,它們習慣在石頭下產卵,到岸邊找食物,遇到牲畜踩踏石頭,這些小生命就會遭殃。

2016年,溫泉縣對新疆北鯢棲息地實施退牧還草還濕,引牛羊下山,建圍欄、修水渠,安裝界碑、警示牌、遠程微波視頻監控等系列防護工程,加大生態修復與治理力度,建立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成立新疆北鯢人工孵化展示室,“人們通過大屏就能看到它們的生活狀況,免去了人為干擾。”紀曉偉說,目前,人工孵化出200余尾新疆北鯢用於科研,今后他們會繼續做好保護工作,用愛心和責任守護好每一尾新疆北鯢。(白素君)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