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為北庭故城做“體檢”

2023年12月13日11:1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近2000歲的北庭故城如何做“體檢”

“北庭故城所在位置,夏天雨水多,冬天降雪多。北庭故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的技術系統,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降水和融雪對故城建筑本體的影響,為后期加固修復提供科學依據。”12月8日,北庭學研究院學術研究科科長胡濤介紹。

北庭故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設置在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內,借助安裝在故城各個角落的視頻監控和監測設備,採用無線傳感網絡技術,能夠實時採集和傳輸監測區域多種參數,方便文物管護人員對遺址破壞進行干預,加強遺址保護。

“工作人員在操控平台上既可實時查看遺址本體的溫濕度、位移、裂隙等變化,又可提取之前的數據做對比分析,即時找出安全隱患。”胡濤說。

目前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面臨的破壞因素,主要來自氣候、生物、人為三方面。通過實施文物管理保護措施,北庭故城遺址周圍已建設了完善的圍欄、安防設備,設立了標識牌、警示牌等,人為侵害已減到最小。

“故城保護面臨最多的問題還是集中在風蝕日晒、雨雪滲透、植物根系侵犯、鼠類兔類馬蜂造穴等方面。我們通過對遺址本體全年數據、圖片的分析對比,能夠提前知曉遺址正面臨哪些氣候和生物因素的破壞,做到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干預,把對本體的損壞降到最低。”胡濤說。

“我們能夠獲取到土壤中的溫度、水分含量,空氣中的水分、一氧化碳含量,了解到故城建筑是否因為植物根系的侵蝕而導致細微開裂,是否有因為雨雪沖刷導致牆體表面坍塌、酥鹼、牆體出現下沉等情況。”胡濤說,很多微觀變化,如果沒有數據的累積,工作人員是無法了解到的。

根據監測系統提供的依據,在北庭故城遺址此前的加固中,對故城部分建筑本體表層噴涂了高科技防護材料。實踐証明,此舉有抗降雨融雪沖刷的作用。

在分布於新疆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北庭故城、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烽燧、交河故城都啟用了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遺址因此有了預防性和搶救性雙重保護,做到“變化可監控、風險可預知、險情可預報、保護可提前”。

北庭故城初建距今近2000年,這裡曾是東漢時的金滿城、隋末唐初的浮圖城,唐時中央政權在北庭設庭州、北庭都護府、北庭節度使,元時中央政權又設置了北庭都元帥府和別失八裡宣慰司。公元7世紀至14世紀期間,它是東天山北麓的軍政中心,見証了歷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理。(銀璐)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