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考古成果正被更多人讀懂

2023年12月08日11:2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在新疆美術館已經展出半個多月。這個以新疆考古工作發展歷程為縱軸,以重要考古發現為橫軸,展現新疆文化遺產工作探索與成就的展覽,吸引了疆內外無數觀眾一探究竟。幾代人的躬耕田野、接續釋讀,新疆考古成果正在被更多人讀懂。

在洛浦山普拉的隋唐毛布地毯展櫃前,精美的圖案與鮮艷的色彩讓觀眾王穎浮想聯翩:“這在當時會是誰的寶貝?他或她看到地毯的第一眼,是不是和我一樣‘愛不釋手’?沒有想到,1000多年前的他們,審美和今天的我們是如此相似。”

正如特展聯合策展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凌所說:“現在的文物大多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從這些文物中可以一窺鮮活的歷史畫面。”

近年來,自治區博物館推出的“數字博物館沉浸式體驗項目”,給人們帶來全新文化體驗﹔身臨其境完成調查勘探、布設探方等模擬考古步驟,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展示廳裡虛擬考古雙屏聯動體驗區吸引人參與﹔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持續走紅,文物MG動畫《絲路瑰寶》等新媒體產品走進大眾視野……這些都讓新疆考古逐漸出圈。

“考古工作者太厲害了,將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個瞬間,通過發掘重新展現給世人。看到這些文物,我們可以更直觀了解古人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年輕觀眾楊逸帆說,他的同學中不少人對考古有熱情也很關注。

黃土之下充滿未知,可以見証“新鮮”的歷史——這是觀眾眼中的考古工作者﹔而考古人的常態則更多是打點、布方、挖土層、畫圖、寫工作日志……在天山南北的山野中,日復一日埋頭工作。

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的打制石器、奇台石城子的卷雲紋瓦當……180余件從舊石器時代到漢晉隋唐的各類文物,凝聚幾代新疆考古工作者辛勤汗水。

看著這些文物,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的思緒回到50多年前,“我從1972年就開始從事考古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考古是一份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要有讓歷史遺跡重見天日、重獲新生的堅定信念,‘擇一事、終一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信念,已經72歲的伊弟利斯雖已退休,卻依然長年奔波在新疆各地的考古現場。

11月19日,在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交河故城、古絲綢之路的珍貴文化遺產——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一場學術會議吸引了國內多家考古文博機構、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考古專家、學者前來。他們圍繞新疆考古百年主題,深入交換研究成果,大力贊賞踏遍雪山高原、大漠戈壁,守護文化遺產、闡揚中華文脈的新疆考古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叢德新說,新疆考古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后陸續取得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史前考古成果顯示了新疆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具有文化交流十字路口的特點,並與黃河流域保持著密切聯系。”

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表示,依托新疆遼闊大地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講述中國新疆故事,實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家國一體的發展歷程,是舉辦這次特展的初衷。同時,該展也是向前輩致敬,勉勵新一代考古人傳承扎根田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遍布新疆大地的一處處考古遺跡,蘊含著溝通歷史與未來的密碼。在田野考古一線,新疆考古人守正創新,將埋藏於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科學揭示出來﹔與此同時,不斷有年輕一代愛好者推開一扇扇考古大門,探尋中華文明足跡,汲取前進動力……(瑪依古麗·艾依提哈孜)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