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鹽鹼地裡造海 “新鮮”挺有技術含量

2023年11月21日14:3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雙11新疆開漁節’專場福海縣水產品銷量達10萬元,並且還在增加!”11月12日,阿裡巴巴集團旗下淘天有限公司生鮮行業水產組負責人張海川說,年底前,平台還會上線全疆各地的水產品,讓更多新疆海鮮走向消費者餐桌。

新疆海鮮水產品被網友親切稱為“新鮮”,成為離海洋最遠區域的新晉特產,這背后,其實是新疆治理和綜合開發利用鹽鹼地的一種新模式。

沒有海水也能養海鮮

“新疆什麼都好,就是吃不上海鮮!”2021年春,在廣西做海鮮批發生意的蔡水發到南疆旅游時,發現了一個新商機。

但新疆沒有海水,怎麼養海鮮呢?“可以人工造海。”在蔡水發的公司負責養殖技術的陳家珍說。

陳家珍的底氣來自新疆廣袤的鹽鹼地,這些難以種植農作物的貧瘠土地在海鮮養殖人眼裡卻大有用途。

經過考察,蔡水發選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紅旗農場作為示范地,這裡的土壤鹽鹼化程度高,100公裡外還有鹽湖,是理想的“造海”之地。

就這樣,在廣西從事30年海鮮養殖的幾個人,成立了新疆時時鮮水產有限公司,開始在祖國的西北打造鹽鹼地海鮮養殖基地。

2017年開始,國家釋放出“推進低窪鹽鹼地養殖”“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積極發展鹽鹼水養殖”等信號,讓新疆不宜種植的土地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今年,來自四川的何秉檜在庫車市伊西哈拉鎮庫木艾日克村試驗“海蝦淡養”,在40個池子中工廠化養殖南美白對蝦。

“原先這裡都是不能耕種的鹽鹼地,現在我們在這裡建廠養蝦,明年計劃再投用40個池子。”何秉檜說。

多項技術成果落地新疆

在種不了庄稼、養不了牛羊的土地上養殖海鮮,需要突破不少技術瓶頸。

“我們根據這裡鹽鹼地的特質,往水裡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調配出適合海鮮生長的人工海水,養出的海鮮口感和海水養殖的差不多。”陳家珍說。

說起來容易,但要精准科學調配出適合海鮮生長的“海水”,其實很復雜。“根據當地環保要求,我們必須做到零排放、零污染,所以不能簡單使用水裡缺什麼就補什麼的辦法,這樣會造成水中沉澱物增加,無法排出。”陳家珍說。

在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的過程中,公司取得8項專利,實現穩定生產。目前,公司在克州、和田、巴州建設了海鮮養殖基地,並逐步養殖東星斑、珍珠斑、泥猛魚、生蚝、珍珠等中高端海鮮產品。

為了改良鹽鹼地,公司還在紅旗農場試種了30畝水產飼料,這些都是“吃鹽作物”,可以有效帶走土壤中的鹽分,降低鹽鹼程度。改良后的土壤能夠種植其他作物。

“我們在廣西的母公司不僅養殖和銷售水產品,也有生產水產飼料和菌類的產業鏈,未來,會把這些都搬來新疆。”時時鮮水產公司董事長蔡柱南說。

今年8月,寧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王春琳帶隊到南北疆進行調研,希望把學院攻克的鹽水養海鮮品種技術成果帶到新疆,讓天山南北更多因農業灌排形成的鹽鹼水域能夠充分利用。

“在新疆養海鮮,我們可以更精確地稱之為鹽水養殖,通過一種逐級降低鹽度的方法,讓蟹苗一點點適應當地鹽水環境,並且補充蟹苗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王春琳說,“我們正在與新疆幾個地方談合作,希望未來這項技術能在新疆落地生根。”

“藍色糧倉”專項成效初顯

位於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4團的天鵝湖是由周邊農業灌排水形成的,水中鹽分高。如何對這1000多畝水域進行有效利用,並起到生態修復效果?

2021年,塔裡木大學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內陸鹽鹼水域綠洲漁業模式示范——新疆湖塘生態養殖模式構建與示范項目核心示范點,天鵝湖成為西北片區試點。

篩選出羅非魚、加州鱸魚、石斑魚、葉爾羌高原鰍等喜鹽的水產品在湖裡進行養殖。經過兩年觀察,研究團隊發現這些魚類在湖裡都生長良好。

“今年,我的學生發表了一篇論文,論述了在天鵝湖裡養殖的魚類營養成分豐富,具有良好的食用和經濟價值的觀點。”塔裡木大學水產養殖學教授、鹽鹼水開發利用方向的專家陳生熬說。

然而,研究團隊的目標遠不止於此。“我們要通過測算每年農業灌排水排了多少、養殖利用了多少,魚類的排便和對水體的擾動對水中微生物起到的作用等,整體了解周邊鹽鹼地的變化,對治理鹽鹼地提出有益建議。”陳生熬說。

挖掘鹽鹼地潛力,宜漁則漁的思路改變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羊毛工鎮臥龍崗村的面貌。

臥龍崗村的地不適合種植,村民就利用村裡鹽鹼地多、水面多的優勢,打造水產養殖村。目前全村有51戶養殖戶、3000余畝魚塘,養殖的魚類品質好,深受市場青睞。

“經過多年發展,村裡的一部分地得到改良,我們把這些地流轉出去種植經濟作物。”臥龍崗村黨支部書記楊軍說,村裡正在建設“智慧養魚”系統,可實現水的循環使用,能夠大幅提升水產養殖的生態效益。(加孜拉·泥斯拜克)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