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兵團精神

2023年11月14日10:50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風沙漫卷,戰士們背著行李,手挽手,在沙漠裡艱難行走……在石河子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一樓展廳裡,一組由實物、人物雕塑、半景畫共同構成的歷史場景,還原著1949年沙海老兵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時的情景。

場景背后的屏幕上,滾動播放著幾十年后沙海老兵在石河子見到王震將軍塑像時的情景。他們激動地舉起右手,行了一個標准的軍禮:“報告司令員,當年您交給我們的任務,我們已經勝利完成……”

走進兵團軍墾博物館,一件件帶有濃厚兵團色彩的特殊文物,一處處由雕塑、微縮場景、半景畫等表現手法還原的歷史場景,讓人恍若走入那段戰天斗地、屯墾戍邊的火熱年代,時而熱血沸騰,時而眼眶濕潤。

兵團軍墾博物館是以新中國屯墾戍邊革命歷史為主要研究及陳列內容的國家二級博物館,目前館藏各類文物2萬余件套。

“我們通過1500余幅圖片、1500多件套文物實物、多媒體顯示屏、觸摸互動屏等,深入闡釋‘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向游客展現幾代兵團人扎根新疆屯墾戍邊、增進民族團結、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貢獻。”兵團軍墾博物館業務科科長張紅彥說。

走進博物館二樓,一把老舊坎土曼再現了兵團大生產初期的傳奇歷程。大生產初期,勞動工具嚴重不足,軍墾戰士看到鄉親們手中的坎土曼,便學著用炮彈殼和廢鐵打制。“坎土曼是當時開荒造田的好幫手,用它開荒最高工效一人一天能達到3畝多。軍墾戰士就是用它在荒漠上開發出一片片綠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城。”一位講解員說。

一件補滿296塊補丁的軍大衣,則見証的是兵團軍墾戰士當年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進疆初期,軍墾戰士們為了節約資金用於工業建設,將一年發一套軍大衣改為兩年發一套,一年發兩套單軍裝改為一年隻發一套,把已經磨爛的軍裝縫了又縫、補了又補。這件軍大衣不僅承載了那段篳路藍縷的歷史,同時也是軍墾戰士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

另一處微縮景觀和照片牆組成的場景,生動還原了進疆女兵的形象。它再現的是當年《新湖南報》上刊登新疆軍區到長沙招兵的消息后,湖南省各地女孩爭先恐后來長沙市營盤街報名應征的場景。微縮場景的上方,展示著近百張進疆女兵軍裝照。“這些照片是我們面向全國征集的。”兵團軍墾博物館工作人員黃湘舒介紹,“採取這種展覽方式,主要是為了增加公眾的參與感,拉近公眾與紅色歷史的距離。”

連隊小學復原場景,則通過歷史照片、復原場景和講解視頻相結合的形式,生動再現了上世紀70年代兵團連隊小學的學生們春天在戶外學習的情景。

“了解完兵團的歷史,內心非常震撼。兵團人身上那種不怕苦、不怕累、勇於拼搏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陝西游客梁靜說。

近年來,兵團軍墾博物館精心整理出幾十個珍貴文物背后的故事,作為宣傳兵團精神的活教材。其中,《坎土曼》《一件軍大衣》《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蓮》《好醫生姜萬富》《民族團結模范尤良英》等故事深受各族群眾喜愛。為宣傳兵團文化和軍墾精神,該博物館還出版了《軍墾文物的背后》《青春的選擇》《一位老軍墾的足跡》《兵團文物故事》等叢書。

“博物館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與周邊學校廣泛開展館校合作,開辟中小學生第二課堂,在豐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讓兵團精神厚植於青少年心中。”兵團軍墾博物館館長甘霖說。目前,該博物館已制作小學第一課《一粒紅色的種子》、中學第一課《信念鑄忠魂》、中學第二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紅色教育課程,在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以及周邊縣市中小學校授課近30場,3000多名學生聆聽受教。

近年來,兵團軍墾博物館不斷挖掘文物內涵,講好兵團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已成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場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館迄今,該館接待參觀者600多萬人次,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兵團精神的重要窗口。(趙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