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歷經4年多200多次試驗終獲成功

新疆地產的“密瓷”很搶手

2023年11月03日11:1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新疆有沒有瓷土?能不能燒制出瓷器?張俊良的回答是:有!能!

10月14日,在哈密市伊州區哈密王府景區旁的密瓷藝術館,張俊良逐一打開拉坯房、模型房、晾坯房、打磨房、繪畫房、窯房,對陶坯、瓷坯等進行檢視。在氣窯室,已經上架等待燒制的瓷坯擺滿了坯架,總共七八層200多件。

“這是景德鎮產的氣窯,用液化氣燒,要燒一天一夜。”小心翼翼地推進坯架后,張俊良關上窯門。他說,這一窯有的是瓷坯,是第一次燒制﹔有的是半成品,是第二次燒制,半成品燒好出窯就是成品瓷器。

今年37歲的張俊良是哈密市伊州區人,父母都是農民。11年前,他前往景德鎮觀摩學習陶瓷制作技藝,自此對陶瓷藝術著了迷。2013年,他開了一家陶瓷制品專營店,銷售景德鎮瓷器。

“剛開始店面很小,隻有30多平方米。經過3年時間,慢慢有了一些資金積累,后來我在哈密王府景區又開了一家店,成了哈密市最大的瓷器零售、批發店。”張俊良說,隨著銷售業務不斷拓展,很多客戶問他:新疆現在有沒有地產的瓷器?在哪兒能買到?

“我向疆內外業內人士四處打聽,發現這個‘現在有沒有新疆瓷’的問題,還真是一個問題。”張俊良說,經多方了解,在新疆做低溫陶器的有很多,但是燒制1200攝氏度以上高溫瓷器的極少。不少陶藝作坊的工匠們認為,新疆沒有合適的瓷土,燒不出來瓷器。

新疆地大物博,礦產豐富,一定會有好瓷土。張俊良對這件事情上了心,開始在全疆各地尋找瓷土。在“尋土”過程中,他觀摩了南北疆各地不少陶藝作坊,對陶器、瓷器的燒制技藝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終,我們還是在哈密本地找到了瓷土。”在藝術館拉坯房裡,張俊良拿起一塊灰白色的“土塊”說:“這就是我們找到的瓷土,經過粉碎、細磨后,即可進入練泥、拉坯等后續工藝。”

找到瓷土,張俊良滿懷喜悅地買來了氣窯,准備燒制。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一道道工序,他一絲不苟,不敢有絲毫馬虎。

第一窯燒制失敗了,出窯的成品多數破損,有的被直接燒化。雖然很沮喪,但是張俊良還是一件一件仔細查看,從每一道制作程序上尋找原因。

“從練泥到出窯,剛開始要半個月左右。后期我的熟練度提高后,周期大概是一周。”張俊良說,當時投入的資金和時間精力都很多,有時候也想過放棄,但后來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每燒一窯,我都會做詳細的記錄,包括瓷坯的制作、入窯出窯的時間、前中后期溫度的控制等,不斷總結經驗。”

在張俊良最困難的時期,哈密市有關部門給予張俊良大力支持和幫助,給他一次性發放了20萬元項目資金補貼,還在哈密市文博園給他設立了展館。哈密市和伊州區文旅部門等也曾主動幫他尋找合適的瓷土。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經過一次次試驗,張俊良的氣窯出產的合格品漸漸多了起來。2019年8月,歷經4年多200多次試驗,張俊良燒出了一整窯精品瓷器。

“那一窯開窯后,沒有一件失敗的,而且有很多精品,讓人非常興奮。”張俊良說,他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密瓷”,既寓意是哈密所產,又突出瓷器的密度和精密的制作工藝。

在密瓷藝術館裡,張俊良向我們展示了“密瓷”的特點。從斷面上看,其瓷色呈青白色,色彩細膩豐潤,其密度、硬度均屬優良,以硬物敲擊,其聲清越悠揚。在釉色上,張俊良結合新疆滄桑曠遠的戈壁地貌,突出天山雪、大漠赭、戈壁黃等釉色,並在圖案上融入了草原石人、漢唐烽燧等“新疆元素”。

張俊良燒出的“密瓷”在全國旅游工藝品大賽中多次獲獎,受到哈密市、烏魯木齊市等地業內人士和疆內外游客的喜愛。如今,他每次開窯,都會有一群“密瓷粉絲”驅車趕來,有時候一窯瓷器當天就會被一搶而空。

今年8月,張俊良帶著精心燒制的20多件“天山雪釉”茶盞、瓷瓶等精品瓷器,參加了2023中國—亞歐商品貿易博覽會。哈密館內專門為他辟出了一塊展區。展出當天,多位客商看中了這批瓷器。記者在館內採訪時,恰遇一位廣州客商正與張俊良洽談,准備出價全買。“后來,我沒有全部賣給他,留了幾件精品。留下來的一件件出售,最高的一件售價3000多元。”張俊良說。

此次商博會之行,國內很多省份的客商看中了張俊良的“密瓷”。兩個月來,他的“天山雪釉”系列瓷器供不應求。烏魯木齊、昌吉、克拉瑪依多家文創企業來到哈密找張俊良,准備合作開發文創瓷器。

“‘密瓷’是新疆瓷,在釉色、圖案上必須體現新疆獨有的文化元素,這樣才能走得更遠。”張俊良說,今年計劃在繼續燒好“天山雪釉”的同時,研發推出哈密瓜系列、草原石人系列、刺繡紋飾系列等多種文創瓷器產品,並進一步擴大產能,為新疆旅游工藝品增光添彩。(魏永貴)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