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之夜”,聆聽一場不插電音樂會

夜幕低垂,星光璀璨,薩塔爾悠揚婉轉的樂聲劃破夜空,如泣如訴回蕩在“世界上最美的廢墟”——交河故城的斷壁殘垣間。天地蒼茫,時光凝固,樂聲讓四周更為沉寂而空曠,仿佛穿越千年。
10月12日20時30分,在吐魯番市交河故城大佛寺廣場上,兩排戶外燈將其后高大殘舊的城牆打上暖黃色光,成為一面跨越2000多年時光的舞台背景牆。演員從佛寺正門緩緩走出。沒有音響,沒有閃爍耀眼的燈光和布景,隻有深藍色夜幕下沉寂無聲的故城殘垣,10多位來自疆內外的游客在前方空地上席地而坐,靜靜觀看。這就是交河故城景區推出的“交河之夜”民族音樂會實景演出體驗的現場。
“月色中的交河,抖落了一地的詩情畫意。”身背經篋、穿著僧侶服裝的演員,用散文詩朗誦《假如我是穿行交河的僧侶》串聯整場演出。熱瓦普彈唱《阿娜努爾汗》、薩塔爾獨奏《母親》、獨它爾彈唱《牡丹汗》……或一人獨奏,或三人合唱,這些從木卡姆樂曲唱段和民歌中精選出來的節目,讓40分鐘的演出始終沉浸在安詳而靜謐的氛圍中。雖然幽暗的燈光和月色讓人看不清表演者的相貌,但更容易讓人沉下心來聆聽。即使沒有任何擴音設備,也不妨礙極富穿透力的樂聲和質感磁性的歌聲飄揚在大佛寺上空,令人沉醉。抬頭仰望,滿天星光,周圍的城垣也似在屏息聆聽。
參加演出的6位演員,有來自吐魯番當地專業院團的,也有木卡姆傳承者和民間藝人。飾演僧侶的艾孜哈爾·艾合拜爾,自2016年5月“交河之夜”項目最早推出時,就參演詩歌朗誦,現擔任主持人兼演員組負責人。演出時,他除了大段朗誦,還要在其他演員演出時靜立一旁,用身體語言傳達出僧侶安詳的氣度。“我在許多舞台演出過,這裡絕對是最特別的一個。交河故城有著世界級的聲譽,能夠在這裡演出,讓游客體驗古老的藝術和文化,我覺得非常自豪。”他說,隻要有親友來吐魯番,這裡是他推薦的第一站。
夕陽西下,進入交河故城景區,夜游的游客在導游努爾麥麥提·艾合買提的帶領下,一邊聽他講解故城裡的千年傳奇,一邊欣賞故城將夜未夜時的美景。沒有白天時的炎熱和強光,也少了人們的熙攘喧囂,沐浴在夕陽余暉中的故城遺址一片蒼涼沉寂,院落、官署、高台、佛塔……這些屹立千年的遺跡在暮色中的輪廓更為清晰,仿佛依然履行著各自的職能。
“這個小廣場,以前應該就是僧侶們舉辦佛事活動、居民聚會的場所。游客們聽完講解,再在這裡聽音樂會,感受就不一樣了。”努爾麥麥提指著從大佛寺遺址高台到對面城牆的一大片開闊地說道。
從故城景區南門出發到演出地點大佛寺,差不多一個小時,游覽至此,正好是夜幕降臨時分。“游覽到大佛寺前,天已黑,剛好在這裡看演出。這是景區精確測算后設計的游覽路線和時間,就是想讓游客夜游時得到更完美的體驗。”夜游交河項目運營中心負責人蘇華說。
音樂會開始前,景區工作人員在沿途的木棧道上點燃仿古牛皮紙燈籠,還給每位游客發了一個電子蠟燭,蠟燭的“火苗”在微風中輕輕擺動。“觀眾席”是根據觀眾數量而靈活鋪設的地毯,上面放著蒲團,可以正襟危坐,也可以躺下來一邊觀賞星空一邊聆聽演奏。當所有節目演完時,游客們手捧“蠟燭”在扮演僧侶的演員帶領下進入大佛寺祈福,等散去時,高台上已是燭光點點。
吐魯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長王建東介紹,“交河之夜”活動產生的初衷,是因為夏季吐魯番氣溫過高,一些游客對交河故城的炎熱望而生畏,觀覽體驗不佳,影響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級文化遺產的認知。開展夜游活動,在大佛寺前舉辦一場不插電的輕量級音樂會,所選曲目兼具藝術性和民族性,與周圍故城的景致相得益彰,讓人們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這裡來一次神游。活動一經推出,立刻受到游客青睞和好評,現已成為交河故城景區的品牌項目。
“許多疆內外和國外游客對夜游交河非常感興趣,認為音樂會的演出古朴典雅,氛圍感很好。”王建東說,今后要在不破壞交河故城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引進更好的冷光源高科技產品扮靚交河之夜,同時不斷打磨和調整音樂會的節目,讓演出更經典。“交河之夜”自7月演出以來,已有2000多名游客進行了體驗。
目前,夜游活動實行預約制,每晚人數限最多200人,根據天氣情況和游客數量,一般是在旅游季每周三、周五、周日舉辦。游客可以通過攜程、美團等網絡平台下單,在吐魯番市百余家酒店、民宿的大廳,也擺放了音樂會的宣傳牌,可以掃碼或電話預訂。
演出結束后,交河故城已經完全融入黑夜中,惟有棧道兩邊的仿古牛皮紙燈籠發出溫暖的光芒,一路照著游客返回的路。“夜晚的交河真是魅力無窮,在這裡聽音樂會感受很特別,這種體驗太完美了。”來自阿克蘇的游客曉林說。(高芳 張小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