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藝術如何改變了這些新疆小村庄

2023年09月30日11:1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近日,昌吉學院師生來到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寫生。王禹燕攝

架起畫板、鋪平畫紙,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菜籽溝村村民、陶陶居民宿經營者陶若欣開始調顏料。這個時節,村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幅戶外風景的“寫生作品”。

生活與藝術,在這幅鄉村圖畫中交融。

在天山南北,藝術作為一種柔性活化的力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鄉村。藝術不僅美化著鄉村風貌,更成為美好生活的助推器、鄉村振興的承載體。

土地裡“長出”藝術

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樂器制作師艾依提·依明的工作室,仿佛一座樂器“博物館”。彈撥爾、獨它爾、熱瓦普、薩塔爾、艾捷克、手鼓……各種樂器在他的指尖滑過,悠揚的樂曲便從琴弦間流瀉出來。

村子裡最常見的樹就是桑樹,這種孕育絲路文明的東方神樹,在艾依提眼裡,是制作樂器的無價寶藏。“我們村有300多年樂器制作歷史,用的材料都是土裡長出來的,就是桑樹。”艾依提說。

2008年6月,加依村民族樂器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艾依提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政策扶持下,村裡提出“非遺傳承+景區升級+產業基地”發展模式,建起“天籟加依”景區和民族樂器展示中心,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

新和縣文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迪麗努爾·阿力木介紹,如今,村裡家家戶戶都與樂器挂鉤,有的在樂器廠務工,有的家裡辦樂器作坊或開樂器店,還有的在景區旅游接待中心當導游、管理員……村裡生產的樂器不僅暢銷國內,還賣到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家。

麥蓋提縣城南7公裡處的庫木庫薩爾鄉是著名的刀郎畫鄉。上世紀70年代,身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刀郎人,在農閑時拿起畫筆,描繪出一幅幅帶有濃郁鄉趣的畫作。

沙漠、胡楊、農耕、豐收……生活中的景色和經歷為木卡熱甫江·艾海提等農民畫家創作帶來了不竭的靈感,“我是農民,去干活的途中都會看到老百姓勞作,我就想把看到的場景畫出來。”木卡熱甫江說。

“刀郎農民畫具有濃郁的鄉土人文氣息和時代氣息,它來自老百姓,土生土長,繪制的是群眾身邊的事,抒發的是群眾自己的情。”庫木庫薩爾鄉文化站站長徐家巍說,如今這裡擁有農民畫家300余名、繪畫愛好者3000余人,創作者每年最低收入在2萬元以上,最多時能達到8萬元。

這些從土裡長出來的藝術,正伴隨著秋風刮過鄉村,讓生長著糧食和蔬菜的土地,有了更美麗、更富裕的樣貌。

藝術讓村落重生

五彩斑斕的牆繪、雕塑,亦靜亦動的線條、色彩,民宿、羊圈酒吧……在新疆美術館正在展出的“鄉村振興——藝術在場”展上,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小分子村被搬進美術館,鄉村和藝術的組合有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小分子村多山地、耕地面積少,全村1530人,人均耕地隻有5畝,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多年前,農民人均收入並不高。從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山村,蛻變為如今人們眼中的“畫家村”,村黨支部書記任斐然認為,是藝術讓村落“靚起來”。

“畫友1號”民宿裡,牆上挂滿了裝裱好的油畫,曾經一家人取暖過冬的火牆上留下了眾多藝術家的簽名,這是民宿經營者馬生喜和妻子張紅最得意的事情。

2014年,小分子村先后投入7000余萬元,用於村基礎設施及藝術家工作室、美術館、石器館、陶藝館建設,目前已建成21個藝術家工作室,成為疆內外聞名的“畫家村”。一到周末、節假日,不少人就背著畫板、提著相機造訪這裡。馬生喜一家抓住機遇,將自家土屋改造成村裡的第一家民宿,並升級改造了農家畫廊,這裡一躍成為小分子村網紅打卡地。

“我的民宿裡挂著100多幅繪畫作品,都是入住的畫家及美術專業師生採風創作后贈送的,以前我們一家就在8畝地裡刨食,現在年收入超過15萬元。”馬生喜說。

談起10年間村子發生的變化,任斐然深有感觸:“村裡環境越來越好,村民大都開起了農家樂、民宿,成規模的經營戶有27家,年接待游客超過3萬人次,還有31位藝術家入駐,包括畫家、作家、紀錄片導演等。”

麥田裡拍藝術照,家門口看藝術展,這是菜籽溝村的新日常。過去10年,“藝術鄉建”讓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偏遠山村變身藝術空間。

在村民的記憶中,菜籽溝村與藝術的第一次邂逅,是著名作家劉亮程的出現。當時,劉亮程來村裡採風,租下了一座廢棄的老學校,建立起了“木壘書院”。

這次邂逅,喚醒了一個傳統村庄的新生之旅。木壘縣委和政府投資對菜籽溝村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提升,完善基礎設施,修繕村民的拔廊房,建設了國學講堂、鄉村美術館等設施,這裡成為了當時遠近聞名的“藝術家村落”。著名作家賈平凹、著名畫家王剛等先后在這裡成立“平凹書屋”“王剛畫室”等。

6月17日,新疆首家文學主題展館——劉亮程文學主題館在這個村落揭牌開館,成為新疆文學旅游的新地標,前來寫生的人越來越多,老村裡業態逐漸多了起來:鄉村美術館、各色民宿、國學講堂,點綴出鄉村美感,也散發出時尚氣息。

村落和景區一體化

走進“刀郎畫鄉”一條街,可以看到這裡的街道干淨整潔,建筑錯落有致,每戶人家的外牆上都畫著反映農民現代生活的牆繪,這些色彩鮮艷的畫作在土黃色背景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

依托農民畫這份寶貴的文化資源,2013年,麥蓋提縣整合庫木庫薩爾鄉打造了以刀郎民俗文化為主題、刀郎農民畫為核心的主題文化旅游景區,即刀郎畫鄉旅游景區。景區按照“一街、兩區、一新村”總體規劃布局進行建設,打造出集民俗民風體驗、民族特色餐飲、刀郎木卡姆精品曲目欣賞、旅游紀念品制作等為一體的“刀郎文化名鎮”。

“借助刀郎農民畫的知名度,景區開發了80余種與刀郎農民畫相關的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也帶動了周邊老百姓就業增收。”徐家巍說,但目前鄉村旅游設計的產品在形式與內容上還比較單一,配套設施不夠健全,部分接待人員不具備專業的旅游服務意識,不能很好地向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體驗。

“對於鄉村而言,景村一體化並不是要把每個鄉村都創建成景區,而是用建設景區的標准建設鄉村,用經營景區的理念經營鄉村。”加依村黨支部書記拜合提亞爾·阿木提說,近年來,加依村將手工樂器制作與文旅產業發展相融合,形成樂器制作、展銷、游客參觀產業鏈。2021年,新和縣加依村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00余萬元。“展覽總會看膩、樂器也不能買了又買,如何避免村落淪為流水線式的工廠,讓藝術與鄉村環境、鄉村產業、鄉村治理、鄉村生活融合得更好,這是未來我們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拜合提亞爾說。

哈密市伊州區回城鄉阿勒屯村依托十二木卡姆、刺繡、葫蘆雕刻等藝術,入選第四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在這裡,多業態成為最大的亮點。“發展村落,不能僅依托原有的農業、手工業,也可以引入新的行業。比如將農業與文創相結合,對農產品和農業經營模式進行創意包裝與改造,將農業生產活動與網絡直播、小視頻制作結合等,甚至研發創意產品,打造本土創意品牌。”回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亞克甫·吾尤甫說。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副處長周皓表示,《自治區文化和旅游系統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提出,提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鼓勵各地在重點旅游風景道和景區周邊積極創建鄉村旅游重點村、打造鄉村旅游產業帶。新疆將積極打造“畫家村”“攝影村”“作家村”“非遺村”等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特色村,助力鄉村振興。(劉萌萌)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