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達裡雅布依

達裡雅布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貌。加木布拉提·馬那爾別克攝
達裡雅布依鄉中心小學,孩子們在教室裡上課。加木布拉提·馬那爾別克攝
俯瞰達裡雅布依老村。加木布拉提·馬那爾別克攝
這裡曾是傳說中充滿神秘色彩的“最后的沙漠部落”,佔地約1.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361戶1404名村民。這裡曾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骨頭,貧困發生率近80%。2019年9月27日,隨著最后一批114戶居民的搬離,身處沙漠腹地的於田縣達裡雅布依鄉達裡雅布依村整村搬遷至克裡雅河畔的安置點。在這場為尋找更好生活而開始的漫長遷徙中,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如流淌不息的克裡雅河,滋養著達裡雅布依人一步步遠離貧困,走進幸福。
2019年秋天,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曾專程來到達裡雅布依村採訪,那時候,達裡雅布依村剛剛搬到新的安置點。時隔四年,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看“一步跨千年”的達裡雅布依村在“搬得出”之后,如何“穩得住”“能致富”。
8月21日,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朵朵灰白的駱駝刺如黃褐色畫布上勾勒的素描,相間其中的綠色,是畫布上吸睛的點翠。一個個高矮不一的沙丘上,挺立著一棵棵千姿百態的胡楊,頂端淡淡一層洒金。
從老村出發近四個小時,跟了圖迪·木薩7年的豐田越野車還在沙海中閃轉騰挪。車窗外不時有笆子房出現,很快又淡出視線。車子在一聲聲低吼中沖上起伏的沙丘,再落地時,記者感受到仿佛飛機在空中突然下降時的震顫。
終於,翻過最后一個沙丘,達裡雅布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那片藍瓦白牆的二層小樓躍入眼前。
“看,這是我的家,達裡雅布依新村。”一路沉默寡言的圖迪,望著擋風玻璃前方,笑了。
跨越
走進帕提古麗的家,隻見牡丹“盛放”的地毯上,冰箱、空調一應俱全。廚房裡的煤氣灶上,深藍色的火焰舔著琺琅鍋鍋底。
眼前沒有陽光透過屋頂射進來的點點光束,耳邊沒有風吹過時干蘆葦窸窸窣窣的響動,8月22日清晨,帕提古麗·阿吾拉從睡夢中醒來,在新村寂靜的臥室裡,片刻恍惚將她的記憶帶回到150多公裡外的老村。
黃沙鋪地,村民們住的是紅柳搭成的笆子房,太陽一落山就停電,打電話要去大隊部附近信號好一點的地方……2016年,央視《地理·中國》欄目攝制組從於田縣城出發,走了一天一夜,才到達達裡雅布依。
“現在一到晚上,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路上也亮堂堂的,還能聽到電視機裡傳出的音樂聲。”記者走進帕提古麗的家,隻見牡丹“盛放”的地毯上,冰箱、空調一應俱全。“這些電器都是我去縣城買的,柏油馬路直通縣城,一個小時就到了。”帕提古麗說。
通電、通路、通水、通光纜、通電視,有學校、衛生室、文體活動室、休閑廣場、超市、社區服務中心、文化長廊——在實現“五通七有”的新村,達裡雅布依結束了無通信信號、無長明電,居民飲用河水、就醫難、上學難的歷史。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不僅是群眾地理位置的遷移,更是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建。
“達裡雅布依原來都是笆子房,很多人連門鎖都沒見過,更別說新村家家戶戶都有鐵皮門了!”時任達裡雅布依鄉黨委書記的賈存鵬,向記者回憶村民剛搬來時的場景:不會使用鑰匙,門把手常常被掰斷﹔沒有帶鑰匙的習慣,村民把窗戶卸了,翻進新房﹔不會使用煤氣灶,村民就在門前壘個灶做飯﹔控制不好煤氣灶的火候,巷道裡常飄來一股股煳味……
一到飯點,達裡雅布依村黨支部書記吾杰來木汗·買吐送和村干部哪裡有煳味,就往哪裡跑。
一步跨千年。達裡雅布依人與現代文明生活的接軌,是從學習如何擰開煤氣灶的閥門開始。
“我們把煤氣灶、鐵皮門抬到廣場上,仔細講解使用方法。村民們看到從未見過的鐵門,旋轉按鈕就會冒火的爐子,一個個都張大了嘴巴忘了合!”回憶起新村開的第一個現場會,吾杰來木汗笑得直抹眼淚。
走進達裡雅布依鄉中心小學寬敞的教室,語文老師熱依汗古麗·麥麥提明正在熟練地使用“班班通”為孩子們播放視頻。四年前,記者在達裡雅布依採訪時,熱依汗古麗剛剛學會用“班班通”,“現在‘班班通’裡的課件和素材,比四年前豐富了,許多名校老師的課件,我們都能共享。”
與學校隔一條馬路的於田縣醫共體總院達裡雅布依鄉分院裡,巴克·如孜如期來做中醫理療,“這裡有6種以上的理療服務,能做檢查的項目越來越多,我腿疼的毛病緩解了不少,不用經常往縣城跑。”
回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參加美食節的場景,帕提古麗哭笑不得,“16個婦女,齊刷刷地做了16個大小不一的庫麥其(俗稱‘沙漠烤餅’)。沒辦法,祖祖輩輩以放牧為生,我們隻會做庫麥其和馕,不像現在,餐桌這麼豐富。”
從大漠深處走來的達裡雅布依人,終於在新村邁向現代文明生活。
尋徑
麥麥提艾沙擦了擦腳上的新款運動鞋說:“現在還沒到挖大芸的時候,內蒙古、廣東的老板就坐飛機來了,晚上我得帶他們去嘗嘗達裡雅布依的羊肉。”
挪出窮窩的達裡雅布依人,用上了長明電,學會了使用煤氣灶,但收入從哪來?怎樣才能讓村民們“穩得住”“能致富”?達裡雅布依在新的地理坐標上,一步步尋找著子孫后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8月23日,又到了給大芸澆水的日子。
摩托車越過連綿起伏的沙丘,進入一人高的梭梭林沒多久,麥麥提艾沙·吾布力在一條黑色的水管前踩下剎車。
從滴灌帶跳躍而出的水珠鑽進梭梭根部的沙土,澆灌著達裡雅布依人的新希望——荒漠肉蓯蓉。
“現在新村老村有1.2萬畝大芸,9月份就該挖了,按照去年一公斤40多元的行情,今年估計能賣不少錢。”世代種植的肉蓯蓉,麥麥提艾沙叫它大芸。
新疆沙漠面積佔全國沙漠面積60%以上,自上世紀70年代起開展的大規模防沙治沙、植樹造林行動,使這裡的林業產業體系日趨完善,處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於田縣,很早就發展沙產業,肉蓯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老村家家戶戶種植的苦大芸,在紅柳根部接種,學名管花肉蓯蓉,當年種紅柳第二年接種第三年見效第四年豐產,周期長﹔甜大芸,在梭梭根部接種,學名荒漠肉蓯蓉,當年種植當年接種第二年見效第三年豐產,周期短。
要在新村發展大芸產業,是否還要走老路?
研究肉蓯蓉30余年,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屠鵬飛是於田縣的常客,“於田縣是全國少有的同時能種兩種肉蓯蓉的地區。管花肉蓯蓉與荒漠肉蓯蓉各有優勢,荒漠肉蓯蓉的寡糖類、多元醇、甜菜鹼等含量比管花肉蓯蓉高,在潤腸通便方面效果更佳。”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於對黨參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荒漠肉蓯蓉位列其中,這讓達裡雅布依人看到了商機。
達裡雅布依鄉決定以市場為導向,成立大芸合作社,在新村大面積種植荒漠肉蓯蓉。
為了讓村民盡快掌握梭梭種植方法,鄉黨委把於田縣加依鄉種植能手請到地裡。可發到手裡干巴巴、還沒筷子粗的梭梭苗,讓村民們心裡直犯嘀咕。
“這個柴火棍能變綠嗎?”
“梭梭根上真能種出大芸?”
看著干部們起早貪黑的背影,村民們硬著頭皮,把一根根梭梭苗插進沙漠。
當年7月,300多畝試種的梭梭綠意漸濃,半顆心裝進肚子裡的村民,又開始接種大芸。
“剛種上的那個月,我隔三岔五就拿根棍子在大芸接種的地方挖挖,不放心呀,就怕它長不出來!”麥麥提艾沙俯下身,熟練地為一處漏水的滴灌帶更換滴灌頭。
2021年春天,大芸豐收了!看著一輛輛裝滿大芸的貨車浩浩蕩蕩向縣城駛去,一些原本觀望的村民主動找到合作社,希望能種大芸。當年,於田縣發改委下達2000畝滴灌的以工代賑項目,100多名村民干了三個月,不僅每人掙了1萬余元,還為大芸規模化種植奠定了基礎。
“以前家家戶戶零散種植,大芸質量好的好,壞的壞,也賣不上價錢。現在有人專門管理,澆水、養護都及時,大芸質量好了,銷路不用愁。”麥麥提艾沙說。
記者眼前的麥麥提艾沙,已不再是四年前那個一句國家通用語言也不會說的牧民,更像熟稔“生意經”的商人。
於田縣還在達裡雅布依推廣和田羊養殖,打造和田羊品牌。偏遠的地理位置和傳統綠色的養殖方式,為純種和田羊的繁育提供了條件。如今,達裡雅布依村和田羊存欄數由2019年的2.5萬隻增加到2023年的3.5萬隻。
“羊嘛,還是那些羊,放羊的人不一樣了!”阿布都拉·賽迪輾轉於老村各個草場間,觀察羊群生長情況。
質的飛躍,往往是從知識的積累開始的。8月24日,於田縣農業農村局干部又下鄉給村民講解和田羊的疫病防治、飼草料存儲等知識。
阿布都拉說,政府不僅把技術送到家門口,他還經常去於田縣技工學校參加養殖技術培訓。
“換季時,要特別注意羊活動和進食的情況”“不能等羊生病了再去治,有些病很早就能發現苗頭”……說起科學養羊,以前隻知道早晚數一數羊的阿布都拉頭頭是道。
重生
“喬帕汗奶奶咖啡廳”“肉孜奶奶別院民宿”“亞庫甫大叔民屋”“曼祖開姐姐小屋”……老村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找到了生命延續的意義,也為新村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8月24日,天還沒亮,“沙漠守望者”旅游專業合作社員工阿斯婭姆·艾麥爾已在廚房忙活了一個多小時,“一會兒游客要出發去老村,早餐要提前准備好。”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金色季節到了,達裡雅布依旅游旺季也來了。阿斯婭姆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依舊精神頭十足,“擱在四年前,誰能想到我們也能吃上‘旅游飯’?達裡雅布依還能成為3A級旅游景區?”
“對探險愛好者來說,達裡雅布依作為最后被發現的原始村落充滿了神秘,有強烈的吸引力,是天然的探險旅游精品目的地。”中國探險協會副秘書長蔣琬文說,中國探險協會與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組織“2022—2023跨年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活動”,在新浪微博發起的與達裡雅布依相關話題,收獲了一個多億的傳播量。
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達裡雅布依,搬出老村的達裡雅布依人,也開始審視那個他們曾經世代生活的地方。
每當聽到於田縣來了旅游專家,達裡雅布依鄉鄉村振興辦干部雷振彬就到處托關系打聽專家行蹤,甚至去縣政府門口堵。請專家來調研,和高校合作……達裡雅布依發展旅游的思路逐漸清晰。曾經在村民眼裡的“劣勢”如今是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最后的沙漠部落”原生態的自然人文景觀正是一筆寶貴的旅游資源。
“最大限度保護老村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大力發展沙漠探險等高端特色旅游!”鄉黨委達成共識。
“雖然人搬走了,但為了不讓洪水淹了老房子,每年克裡雅河漲水時,鄉裡和村裡的干部都要帶人趕到老村抗洪。”在麥提斯裡木·阿卜杜拉有關克裡雅河的記憶中,不僅有炎炎夏日跳入河水時感受到的清涼,還有洪水來襲時,人們肩扛坎土曼、用獨輪車推著沙袋去河邊抗洪時壯觀的場面。“2021年,我買了挖掘機,發洪水時能及時堵住缺口,還能幫村民將洪水引進草場,灌溉植被。”
“達裡雅布依已成為於田旅游一張叫得響的名片,很多企業主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於田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文磊說。
2021年,於田縣文旅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北京一家文旅企業,打造達裡雅布依旅游景區。於田縣鄉村振興局投入500余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將新村200戶居民家中的產業房作為民宿進行標准化客房改造。
具有民族特色的游客集散中心、安裝了充電樁的汽車服務區……完善高端探險旅游產業鏈,讓游客留得下,老村民宿和店鋪也緊緊圍繞目標人群打造。
“喬帕汗奶奶咖啡廳”“亞庫甫大叔民屋”……在老村,記者四年前看到的鄉政府周邊那十幾戶人家和簡陋的商店、飯館,如今已得到修繕,還挂上了刻著時髦店名的木質牌匾。遷出地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促增收的達裡雅布依探索,正在由設想變為現實。
2022年,達裡雅布依古村落探秘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來自於田縣文旅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達裡雅布依景區接待游客3053人次,旅游接待收入29.008萬元。
數字的背后,是搬遷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
加入旅游合作社的庫爾班·買買提夫妻倆,在老村民宿邀請重慶游客一起體驗制作庫麥其。他們靠管理民宿,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新村汽車服務區,“90后”的艾沙·買買提熟練地用高壓槍清理著游客車輛的空氣濾芯。靠著修車的手藝,他在家門口就有了不錯的收入﹔作為老村曾經唯一的司機,圖迪買了新車往返於老村和新村之間,遇到游客包車,一個來回就能掙1000余元,他還時常被邀請做探險車隊向導。
河北越野團隊“野行小分隊”領隊黃棟梁,曾帶隊去過庫木塔格沙漠、騰格裡沙漠,卻從沒有哪個地方,像達裡雅布依這樣讓他印象深刻。“克裡雅河沿途的胡楊林千姿百態,偶爾還能看到淳朴的牧羊人和草場上撒歡的羊群,部分路段因為沙丘起伏連綿有很好的越野駕駛體驗。這一趟很值。”黃棟梁說。
在老村,記者看到一面印有“野行小分隊”字樣的嶄新旗幟,釘在那面貼滿了全國各地越野探險車隊隊旗的土牆上。
蔣琬文告訴記者,由中國探險協會策劃推出的“保護文化多樣性公益計劃”,第一個樣板就是達裡雅布依,希望從這裡開始,凝聚合力打造文化多樣性保護的樣本,讓達裡雅布依得到更廣泛傳播。
老村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找到了生命延續的意義,也為新村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進廠
巴拉提在工位上熟練地使用蒸汽熨燙機,照著台面上的標准線,對折、熨燙、懸挂,動作行雲流水。
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的達裡雅布依人來說,逐步能致富是搬得出的動力,也是穩得住的依托。解決就業問題就是搬遷群眾穩得住的關鍵。
要讓世世代代靠放羊、種大芸為生的達裡雅布依人走上崗位,實現就業,談何容易?
為了鼓勵村民走出去,鄉村兩級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動員村裡705個勞動力參加了於田縣技工學校組織的養殖、電焊、泥瓦工等培訓。
8月27日,在距新村100多公裡的於田縣天津工業園區新大成防護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巴拉提·買提送熟練地使用蒸汽熨燙機。剛入職時,師傅於擁軍為幫助其盡快上手而畫在台面上的標准線,還清晰可見。
“於師傅手把手地教我,工廠實行計件制,干得多,拿得多,現在我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在3000元左右。”照著台布上的標准線,對折、熨燙、懸挂,巴拉提的動作行雲流水。
達裡雅布依實現整村搬遷的那一年,巴拉提剛剛23歲。聽說園區企業招工,他報了名。
巴拉提在企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崗前培訓,老師是班組長。培訓合格后,巴拉提進廠了,達裡雅布依鄉干部張小東經常往車間跑。巴拉提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有限,張小東協調企業調來了工作時間長、有經驗的於擁軍當他的師傅。巴拉提所在的拼裝車間,每一道工序都對員工有不同的要求,在張小東的協調下,他接連換了兩個崗,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位。
巴拉提前不久把母親接到園區的安置房,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看到原本內向的兒子變得愛說愛笑,生活環境也像城裡一樣好,這個曾經一把鼻涕一把淚、不願讓兒子離開家的母親,把心放到了肚子裡。
家裡老人生病了,外出務工的村民一時半會趕不回去,張小東通知村干部去照料﹔新員工還沒上崗,張小東就忙著為他們購置生活用品﹔遇到夫妻倆一起來園區就業,張小東還張羅著為他們裝修園區分配的安置房……
嘗到甜頭的村民主動成為引領達裡雅布依風氣之先者。
新村寬闊的廣場上,升國旗儀式結束后,剛剛從湖北黃岡回到達裡雅布依的艾力瓦爾·買提熱依木,從村干部手中接過話筒。
“在朋友的介紹下,四年前我去湖北黃岡務工。媽媽對我說,留在達裡雅布依種大芸照樣能生活,但我想出去看看。”艾力瓦爾講述著自己外出務工的經歷,“我在家具廠包沙發,一個月5000元收入。這次回來,我准備給家裡買輛二手車。”
充滿羨慕的眼神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照亮了艾力瓦爾自信的臉龐。
2022年達裡雅布依村人口工資性收入10520.33元,較2019年增加2.94倍,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基本實現了1人以上就業目標。
“就業,不僅讓達裡雅布依人更富足了,也增強了他們的內生發展動力,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達裡雅布依鄉黨委書記林思陽說。
嬗變
達裡雅布依人的改變,也悄然發生著。就像破繭而出的蝴蝶,張開美麗的翅膀,振翅而飛。
8月27日,依裡木江·奴日起得比往常要早很多。“今天是星期天,村裡去於田縣的人肯定多。”他把那輛紅白相間的線路車裡裡外外擦得干干淨淨。
達裡雅布依整村搬遷不久,村民們主要從縣城購買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如今,微波爐、烤箱等小家電,成了后備箱的“常客”。
車剛剛停到上客點,一個嬌小的身影一閃身就坐在了副駕駛的位置上。
“哎!阿瓦罕,你不是上周才去過縣城嘛!”依裡木江調侃道。
身著白底紅花連衣裙的阿瓦罕·依布拉音眼珠一轉:“下周三村裡有人要結婚,我要去縣城進點貨!”
在縣城進了貨返回新村后,記者跟著阿瓦罕走進她的靚發屋。歐美范兒、港台風的發型模特圖片貼滿了牆壁,衣架上懸挂著的婚紗、晚禮服款式新穎,化妝品、美發用品擺滿了貨架。
阿瓦罕告訴記者,以前,達裡雅布依的婚禮沒有婚紗,新娘頂多穿一件顏色鮮亮點的衣服。遇到節慶活動,一支口紅大家輪著用。
“現在不一樣了,城裡流行什麼色號,我就得趕緊去進貨。”阿瓦罕說,要留住客人還要靠技術。隻要縣裡有美容美發培訓,阿瓦罕關了門去參加。最遠的一堂課,她跑去了和田市。
“不僅要比誰掙的工資高,還要比誰的工作干得更好。新時代的達裡雅布依婦女誰也不甘落后。”達裡雅布依鄉鄉長熱孜宛古麗·穆塔裡甫說。
廣場上,麥圖蓀·麥斯迪克球杆揮舞間,麥熱球迅速移位。
“達裡雅布依麥熱球隊在於田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拿了兩個第一。在新村,廣場、馬路甚至自己院子都是我們的訓練場,爭取再拿個第一!”麥圖蓀說。
夜市上,活躍著一支文藝小分隊。
“每次回家我們都會參加村裡組織的各種活動。春節扭秧歌,古爾邦節跳民族舞,隻要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忙得不亦樂乎。”大學生努爾曼·玉蘇普說。
觀眾席中,買提庫爾班·托胡提老人看得津津有味。2022年,以他為拍攝對象的作品《告別漠心的“泡子老漢”》入展第四屆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雙年展。如今的買提庫爾班,潔白的襯衫,干淨紅潤的面龐,早已找不到鏡頭中那個面色黝黑的大漠老漢蹤影,“去年,鐵路修到了縣城,村裡組織十幾個老人坐著火車游和田,變化太大了!60多年前,庫爾班·吐魯木要騎著毛驢上北京去看毛主席,現在我們於田有了自己的機場、鐵路也通了,有機會我也想去北京看看。”
達裡雅布依人的人生,如同一場麥熱球比賽,上半場在草場追著羊兒跑﹔下半場在新村,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在園區務工的巴拉提要和三年前在工作中認識的女孩結婚了,鄉干部們忙著幫他張羅新房。他打算婚禮后帶著母親和妻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加入旅游專業合作社的庫爾班又接待了一批四川游客。當游客拿出相機,邀請他看照片時,上六年級的兒子也湊了過來:“這是成都,《春夜喜雨》中的錦官城,長大了我想去那裡上大學。”
廚房收拾得干干淨淨,帕提古麗在院落裡踮起腳尖,將成熟的蜀葵花種子小心翼翼地收入袋中,等待來年的春天再播種。
對達裡雅布依同樣充滿期待的,還有四年前記者採訪過的庫爾班罕·買提肉孜。這位從達裡雅布依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考上了事業編制。2021年,她主動報名,作為下沉干部又回到了家鄉,“我見証了達裡雅布依翻天覆地的變化,堅信她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再訪達裡雅布依,我們記錄著這個新村的四年之變,見証著她從最難啃的骨頭,嬗變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樣板,也收獲著達裡雅布依人的期盼和幸福。克裡雅河奔流不息,達裡雅布依人奔向美好生活的步履一刻不停。(趙春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