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同心繪“疆”來 “豐”景美如畫

2023年09月25日10:1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洛浦縣恰爾巴格鎮丘拉克鐵熱克村村民在自家果園採摘無花果(9月18日攝)。買買提艾力·艾尼瓦爾攝

沙灣市舉辦慶祝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村民在辣椒拼出的造型前載歌載舞(9月22日攝)。王芳吉攝

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兩河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在展示大閘蟹(9月20日攝)。夏特克·海拉提攝

精河縣托裡鎮永集湖村村民利用機械採收打瓜(無人機攝)。眼下,該縣種植的6000余畝打瓜喜獲豐收,村民搶抓農時加緊收獲、晾晒,上市銷售。賽永杰攝

歲月如歌,“疆”山如畫。春華秋實,又是一年好“豐”景。

扑面而來的“豐”景,值得晒一晒: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區新疆,綠洲葳蕤,沃野千裡。從塔裡木河畔到阿爾泰山麓,從吐哈盆地到伊犁河谷,糧棉油料作物、瓜果蔬菜牧漁,一個個秋忙場景,都是一幀幀“豐收大片”。

生機盎然的“豐”景,值得品一品:錨定建設農業強區目標的新疆,聚力攜手助農,同心繪就“疆”來。隻見農田裡匯聚的心血和汗水,凝結成累累碩果﹔園區內規劃的產業“施工圖”,轉化為壯觀驚艷的“實景圖”。

五彩斑斕的“豐”景,值得賽一賽:著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新疆,各地立足優勢,以產業振興推進鄉村振興,從特色種植到定制生產,從打造品牌到電商銷售,一個個特色品種增收多、前景廣,一個個特色產業甚至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有擔當 年年增產不是夢

位於天山北坡的奇台縣西北灣鎮柳樹河子村,9月中旬秋高氣爽,正是播種冬小麥的好時節。今年,柳樹河子村柳豐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馮汝剛計劃將冬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到2700畝。

“這些年,我種小麥年年增產,去年收成比前年好,今年的產量又比去年高。”9月16日,馮汝剛樂呵呵地說。去年他種了2100畝冬小麥,今夏收割后平均畝產650公斤,比上年畝均增產50公斤。

而在天山南北,像馮汝剛這樣的“種糧達人”還有很多。春去秋來,一茬茬糧食直補、一年年穩產增產,激發著他們不斷高漲的種糧熱情。而每一年豐收都不容易,穩產增產的背后,又彰顯著他們的默默奉獻和時代擔當。擔當—增產—更擔當—又增產,在新疆的“大糧倉”裡,形成了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良性循環、持續雙贏的大好局面。

新疆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棉花、林果、畜牧業生產基地,肩扛責任、胸懷擔當的不僅僅是廣大農戶,還有奮戰在農業生產一線的基層干部、農業專家和技術員、農業產業化領域的創業者。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是新疆春小麥主要種植區之一,近年來,這裡的春小麥高產示范田連創全疆春小麥高產紀錄。針對農民種小麥多是依靠老經驗、良種良法推廣應用不夠等不足,該縣邀請小麥種植專家來“傳經送寶”。同時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力度,讓良種推廣工作與高標准農田建設情況相匹配,確保糧食高產穩產。

“現代農業是系統工程,作為搞農業的致富帶頭人、技術領頭雁,我們要有責任、有擔當,把積累下來的農機使用、節水節肥、病虫害防治等經驗推廣出去,帶動更多種植戶增收致富。”9月21日,在沙雅縣德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的棉花高產示范田裡,望著挂滿枝頭的飽滿棉桃,合作聯社理事長歐陽德明對一起管理棉田的技術員說。

在疏勒縣阿拉甫鄉,為了讓引進不久的朝天椒豐產豐收,分管農業的鄉干部和技術員清晨便來到田間地頭,等候為種植戶服務﹔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海努克鎮,從春種到秋收,田間地頭總能看到助農志願服務隊的身影﹔在焉耆回族自治縣七個星鎮,“企業+基地+農戶+訂單”的產業經營模式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擔當,使得種植戶風險少了、收獲多了……

豐收的畫卷裡,播洒著政策的陽光和雨露﹔豐收的答卷裡,躍動著社會和諧的音符。在阿瓦提縣文化館,記者看到當地農民畫家新近創作了一批反映豐收景象的作品,色彩艷麗的作品中洋溢著豐收的喜慶,也展露出廣大農民感恩的情懷。在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畫家眼裡,豐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大家一起干出來的。豐收的樣子,就是處處和諧的社會氛圍、敢於擔當的生活態度。

有底氣 穩步增收有把握

眼下,“中國核桃之鄉”烏什縣的30余萬畝核桃陸續進入採摘季。望著自家的30畝核桃林,烏什縣阿克托海鄉麥蓋提村村民阿卜杜薩拉木·伊斯拉木滿意地說:“今年預計每畝能收300公斤,比去年多二三十公斤,而且品質比去年更好。”

說到今年的核桃長勢,阿卜杜薩拉木等農戶曾捏了一把汗。5月初,核桃正處在開花坐果的關鍵生長期,烏什縣出現了反常的倒春寒天氣,有人估計,受天氣影響較大的核桃種植區將減產30%左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種植戶看到了今年核桃產量不減反增的轉機。

“極端天氣變化確實對核桃及其他一些農作物生長影響較大,但我們通過及時到田間地頭為果樹驅寒、抓緊果園后期管理等方式,把損失降到了最低,讓保留下來的果實長得更大、更飽滿,這就是科學田管的底氣。”烏什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居來提·阿不都熱合曼說。

一系列惠農支農助農政策,是農業穩步增產、農民穩步增收的底氣﹔優良的種子品種、先進的農機設備、科學的種植方式,也是種植戶穩步增收的底氣。

在塔城市恰夏鎮團結社區,居民景雲亭種了240畝小麥,收割前測產時,他就估算到比去年收入要高一些。“小麥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后,生產各環節投入人力越來越少,效益越來越大。”景雲亭說,在小麥收割過程中,他發現今年使用了更先進的大型聯合收割機后,小麥損失率明顯降低,實現了“顆粒歸倉”。

在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太平村,大蒜種植戶今年畝均人工成本降了一半。原來,往年當地都是人工採挖大蒜,每畝地人工採挖成本在800元至1000元,今年引進了專業的機械採收,每畝地採收成本不到400元。

農業生產,節本就是增收。今年,小麥和玉米等作物的膜下滴灌技術,棉花等作物的干播濕出技術,廢棄果木枝條和作物秸稈的回收利用技術,林果、蔬菜種植和牛羊養殖的種養循環模式、智慧化農田監測管理模式在多個地州市廣泛推廣,以前“靠天收”的種植戶,從春耕生產時便對一年的豐收勝券在握,因為他們緊緊握住了科技種田的“方向盤”。

有創新 提質增效空間大

未到年底盤點時,和田市伊裡其鄉亞甫拉克村村民麥提托合提·亞森便算起了今年的增收賬,無論是特色種植,還是特色養殖,他都嘗到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甜頭。

“我種了6畝地,其中3畝玫瑰花賣了1萬多元。家裡養的牛羊,每天賣牛奶和酸奶的收入就在150元左右。”麥提托合提說。

以前也種玫瑰花,也養牛羊,為啥收入遠不及現在?麥提托合提明白,這是產業振興的魅力。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一竿子插到村裡,基層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干部送政策、送服務,落地的農業產業化企業送技術、送訂單,麥提托合提和鄉親們有種被“發展步伐帶著走”的幸福感覺。

8月下旬后,進入採摘期的精河縣10萬畝枸杞一派豐收景象。在該縣托裡鎮吾夏克巴依村王磊等種植戶眼裡,鮮艷欲滴的枸杞挂滿枝頭,就像玲瓏剔透的紅寶石。其實,枝條上滿目的枸杞外觀沒多大變化,變化的是枸杞產業在持續提質增效中為種植戶不斷打開增收空間。

精河縣枸杞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玉玲介紹,精河枸杞賣得好,離不開企業的精深加工,離不開銷售端的努力。今年,全縣枸杞頭茬鮮果產量4萬多噸,一部分被本地枸杞加工企業收購,繼而被加工成枸杞原漿等受市場歡迎的產品﹔一部分則銷往全國各地。

種子研發創新、苗木培育創新、種植結構創新、田管模式創新、經營理念創新、帶富機制創新、園區創建創新……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發展潮涌天山,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模式植根基層,一系列創新雨后春筍般布滿新疆大地。

這其中,有政策的鼎力支持。各地充分挖掘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鄉土文化、民族傳統等資源,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科技、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有科研機構的大力探索,比如,新疆農業科學院先后成立種業中心等六大創新中心,積極培育省部共建干旱荒漠區作物抗逆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新疆農業基礎研究創新發展﹔有農業新型主體及致富帶頭人的努力嘗試,比如溫宿縣托乎拉鄉托萬克蘇布拉克村,嘗試“鴨稻共生”農業模式,不僅生態效應好,農業經濟效益也大幅提高……

各種創新驅動著農業生產能力不斷升級,也讓新疆各地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魚簍子”更加豐富多彩。在今年的疆內外各種展會上,城鄉間各種文旅活動中,都少不了新疆特色農產品龐大的陣容。

慶豐收、促和美,是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題,更是新疆大地“三農”的真實寫照。(張治立 加孜拉·泥斯拜克)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