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策勒沙漠研究站如何添綠又生“金”

近日,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策勒沙漠研究站”)油莎豆種植技術實驗示范區,扑面而來的是一片耀眼的綠。“油莎豆渾身都是寶,地上部分是優良飼草,地下塊莖可榨油,能防風治沙,經濟效益也很可觀。”杜藝捧著一把油莎豆果實說。
杜藝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在策勒沙漠研究站從事油莎豆研究已有3年。她告訴記者,目前,策勒沙漠研究站正在對比不同灌溉條件和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油莎豆越冬及生長情況,研究其形成典型風沙區留種越冬半自然更新技術和高產高效技術模式。
油莎豆只是策勒沙漠研究站研究的諸多擁有生態修復和經濟價值雙重功能的植物之一。
在策勒沙漠研究站標本陳列室內,存放著一棵駱駝刺,它的根系有二三米長,裸露於地面的蓬叢大約五六十厘米高,還伴隨許多分枝。
駱駝刺,是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區的荒漠深根植物,防風固沙成效顯著,也是一種優良牧草。“駱駝刺生長於南疆沙漠地帶,根系發達,最長可達十幾米,適合鹽鹼地生長,研究駱駝刺的相關種植技術難題,可以為生態修復及人工種植提供理論參考。”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長曾凡江告訴記者。
20世紀80年代初,流沙逼近策勒縣城邊緣,沙漠前沿距策勒縣城僅1.5公裡。為應對沙臨城下和塔裡木盆地南緣1400公裡風沙線面臨的土地沙漠化嚴峻形勢,自治區決定成立策勒沙漠研究站。該站成立40年來,老中青三代科學家戰黃沙、搞科研,創建了干旱區流沙治理的綜合防護體系,使流沙前沿后退10余公裡,解除了流沙對縣城的威脅,同時還有效保護了風沙前沿38個自然村的農業生產。
策勒鄉是策勒沙漠研究站所在地,也是防沙治沙的最大受益者。
“原來的村子被沙漠包圍,風沙天村民不敢出門,流沙把門堵住推都推不開,農田也會遭風沙侵害。”策勒鄉托帕艾日克村黨支部書記張元輝說,如今,沙漠被逼退了20公裡,村民再也不怕黃沙了。村裡種植了油桃、蟠桃、土桃等不同品種的桃子,桃子成熟季,一眼望去,千畝桃園綠意蔥蔥。
如何添綠又生“金”,讓老百姓日子紅火起來?
曾凡江帶領團隊結合當地發展實際,圍繞不同鄉鎮的發展特點,提出了林果加工型、林下養殖型、復合經營型、設施農業型、循環經濟型和生態產業型6種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的技術體系,有效解決了當地6個村農牧民增收技術體系中的關鍵問題,使6個村農牧民累計增收1000余萬元。此外,該站成功突破紅柳接種大芸技術瓶頸,建立了林果、林草多種種植模式,為當地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范案例。
走進托帕艾日克村大芸種植基地,種植戶圖爾洪·買提塞地正在大芸地裡澆水、除草,“大芸能防風固沙,還能讓我們掙到錢。”圖爾洪接種了3000畝紅柳大芸,其中1000畝結果,預計今年收益30萬元以上。
目前,托帕艾日克村大芸種植面積達1.6萬畝,202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6萬元,大芸種植收入佔總收入的40%。
在策勒沙漠研究站研究成果的推動和科技幫扶下,策勒縣自2004年推廣人工種植紅柳大芸以來,建成集實驗、示范、科普於一體的綜合管理示范基地,並開展紅柳大芸種植、接種、採集管理等技術示范推廣。作為策勒縣最大的大芸種植基地,策勒鄉種植紅柳大芸面積從最初的8000畝擴大到4萬畝,年產值1200萬元,穩產區大芸平均畝產120公斤以上。
“目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策勒縣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但如何做大做強沙產業,實現科學治沙和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曾凡江表示,策勒沙漠研究站會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為鄉村振興助力。(拍熱扎提·阿不都、張亞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