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記者深入天山南北 看見美麗新疆 共話“一帶一路”

坐高鐵、吃“新鮮”、百年口岸見証“一帶一路”蓬勃發展……一周以來,泰國《經理人報》記者鄭權之在自己的海外社交媒體賬戶記錄了他在新疆的所見所聞。“幾萬人留言,稱贊我讓他們看到了真實、美麗、充滿活力的新疆,我還沒離開就已經期待著下次再來了。”他說。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來自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吉爾吉斯斯坦、葡萄牙、荷蘭、沙特、土耳其等14個國家的22名記者來到中國新疆,於9月13日至19日參加“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題採訪活動。記者們深入天山南北,走進口岸、保稅區、鄉村、學校和景區,深入了解新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宗教和睦、文化繁榮等方面真實情況。
9月17日,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喀什綜合保稅區內的中順電子商務(新疆)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跨境電商貿易、供應鏈、倉配及信息化咨詢服務為一體的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將貨品從長三角、珠三角匯集到喀什,再發往中亞、歐洲等地。“‘一帶一路’讓新疆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通過對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的採訪,我了解到新疆正努力成為國際物流大通道。期待中塔兩國有更深入的商貿物流往來,為共建‘一帶一路’作出新貢獻。”塔吉克斯坦“阿維斯塔”通訊社記者阿卜杜卡霍羅夫·烏斯蒙說。
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採訪時,不少外國記者都發現了本國商品,他們用鏡頭對准商家、企業,了解本國產品銷售情況和雙方合作的前景。共享新機遇,共謀新發展。通過7天的採訪,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極大推動合作國家的經濟發展,促進了民心相通,成為各國記者們的共識。
走進吐魯番市、喀什市和疏附縣的村庄,“熱情”“自信”“幸福”是採訪團成員對於新疆各族群眾的印象。
喀什市帕哈太克裡鄉稻香泉村,清泉河流遍布,規整的稻田、錯落有致的民房、古朴典雅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小橋,這裡被稱為“疆南水鄉”。村民米合日班·烏拉依木邀請記者們到她家去做客。她家兩層樓房,窗明幾淨,屋內各類家電一應俱全。村裡環境好,這兩年又開設了多家民宿和農家樂,吸引來不少游客。米合日班就在家門口的農家樂上班,每個月有工資收入,還能照顧上孩子。“我丈夫是大車司機,我家院子挺大,我倆商量著明年自己也搞個農家樂。”她說。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多元文化並存交融讓新疆充滿活力。“村民們臉上的笑容讓我印象深刻,是那種幸福感很強的人才會有的表情,笑容不會作假。”鄭權之說,他近期在社交媒體賬戶上發布的新疆見聞引起了很多關注,回國后他要認真梳理採訪內容,發布深度報道,向世界講述真實的新疆。
在吐魯番葡萄溝景區、在疏附縣樂器村,隻要音樂聲響起來,沙特歐卡茲報社記者兼文化事務顧問阿裡·穆罕默德·加姆迪就會欣然起舞。一曲舞畢,他拿出手機與舞者、樂手們合影,仿佛已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阿裡說:“在新疆的每一天我都充滿了驚喜,特別是中國政府對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與保護上所做的努力,令人欽佩、值得學習。”幾天時間裡,他親眼看到新疆各族群眾和諧相處,看到清真寺裡一切井然有序,看到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傳承保護,看到了與一些外媒報道中完全不一樣的新疆。阿裡表示,西方一些媒體的報道並不會左右他對新疆的看法,他會向全世界報道一個立體全面真實的新疆。
俄羅斯塔斯社編輯馬克西姆·維克多羅維奇·切列維克告訴記者:“一些媒體總是杜撰中國人權話題,通過幾天的採訪,我覺得那些並不真實。”在喀什古城景區、伊寧市喀贊其,馬克西姆總能被歡快的歌聲和游客們爽朗的笑聲吸引,眼見為實,新疆人民生活是自由和幸福的。他堅信:“新疆的未來一定會更好。”(王晶晶 錢泳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