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米別提:羊換成牦牛 嘗到了甜頭

9月14日,看著一頭頭牦牛在秋牧場悠閑地吃著草,馬米別提·卡其克的心情輕鬆而愉快。
今年41歲的馬米別提出生在新疆阿合奇縣馬場,馬場位於阿合奇縣城以西105公裡的山區,這裡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小時候,馬米別提就跟著父母一起在山裡放羊,長大后他也沒有走出大山,一直在養柯爾克孜羊,直到2020年,他家的養殖業有了新變化。
2020年,阿合奇縣根據全縣養殖業發展狀況,提出“小畜換大畜”思路,鼓勵牧民把柯爾克孜羊等小畜換成牦牛、馬等大畜。“大畜吃得多不多?好不好養?掙不掙錢?”馬米別提和其他牧民一樣,心裡犯著嘀咕。
阿合奇縣農業農村局專家到馬場進行了培訓,詳細講解了大畜和小畜的收益差別及養殖方面的優勢。聽了專家的介紹,馬米別提打算試一試。
第一年,馬米別提就嘗到了甜頭。把家裡的柯爾克孜羊換成牦牛之后,他發現馬場的高海拔非常適合牦牛生長,更重要的是,牦牛是一種挺聰明的動物,自己會尋找水、草。牦牛肉也不愁銷路,每年秋季,收購牦牛的客商都會到馬場收購,這徹底打消了他的顧慮。
2021年開始,馬米別提就不斷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從最初的30多頭到今年的280頭,馬米別提成了馬場的養殖大戶。
“現在牦牛養殖也投入了不少科技力量,馬場正在開展牦牛的人工授精技術推廣,聽說繁殖率有了很大提升,明年,我也打算讓自家的牦牛進行人工授精。”馬米別提說。
今年,馬米別提的牦牛繁殖了30多頭小牦牛,他打算賣掉20頭成年牦牛和10頭小牦牛,預計收入能達到19萬元。
為了促進牦牛養殖業的發展,馬場還成立了阿合奇縣托河冰川牦牛養殖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方面開展特色養殖業的技術培訓指導﹔另一方面建起了加工廠,生產牦牛肉干,目前,牦牛肉干已銷往無錫、南京等城市。
馬米別提說,他會繼續擴大牦牛養殖規模,虛心向養殖專家學習,把更多科技手段應用到牦牛養殖過程中,讓牦牛隊伍越來越大,讓家裡的收入越來越高。(宋衛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