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何以“憑魚躍”
近段時間,三文魚、澳洲淡水龍蝦、南美白對蝦等一系列新疆本地特色水產品憑借現代化的養殖方式和優異品質,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沒想到,離海最遠的新疆也可以很好地發展漁業。”在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從事海洋生物研究多年的副研究員葛輝在援疆1個月后發出感嘆。他說,新疆的高山冰雪融水、區位環境等資源優勢聚合在一起,在現代水產養殖技術和理念的引領下,形成了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天山南北“憑魚躍”,秘訣是什麼?
以資源為依托 天然水域一水兩用
新疆雖遠離海洋,但擁有4600余萬畝宜漁水域。特別是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冷水資源,水質優良、溶氧豐富,適合三文魚、高白鲑等魚類生長。
尼勒克縣就是冷水資源的富集地之一。2014年,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蘊農業”)在這裡投資建設三文魚養殖基地,並陸續從國外進口魚卵進行孵化養殖,讓三文魚在新疆“安家”。經過多年努力,尼勒克縣三文魚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收錄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2年,天蘊農業生產三文魚3400余噸,總收入2.1億元,產品暢銷國內外。今年,天蘊農業進一步擴大了三文魚養殖規模,全年產量有望較去年增加一倍。
天蘊農業副總經理姚丁香說,近年來,公司依托尼勒克優質的冷水資源,積極布局綠色生態網箱養殖,還在養殖水域上下游安裝了水質監測設備,確保水源干淨、魚兒健康。
“水源純淨、標准養殖、嚴格檢測是保証產品品質的基礎。”姚丁香說,目前,公司的每批產品都經過嚴格檢測,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生食需要,還研發多款三文魚熟食產品及配套烹飪方法,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
“冷水資源在我國漁業發展中有一定稀缺性。”葛輝說,冷水資源難以復制。如果通過設施漁業模擬冷水環境,制冷成本高、控溫難度大,經濟效益會打折扣。
在葛輝看來,新疆漁業的發展,關鍵要做好水資源規劃利用這篇文章,通過發展綠色養殖,實現環境保護與漁業開發協同並進。
在這方面,新疆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經驗。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漁業監督處處長鄧康處介紹,近年來,新疆積極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模式,綠色養殖技術覆蓋率逐年提高。同時,各地推進大水面生態健康養殖,積極探索“一水兩用”發展模式,利用灌溉用水先開展水產養殖,既增加水產品產量,又增加水的肥力,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依托綠色發展方式,新疆天然水域漁業資源開發力度逐年加大,冷水漁業發展呈較快增長態勢。2022年,新疆漁業總產量超過17萬噸,位居西北五省區第二,全疆漁業發展初具規模。
以科技為支撐 鹽鹼地變身養殖池
有網友戲稱,新疆的水產養殖,不是海鮮的“背井離鄉”,而是“故地重游”。的確,地質學研究表明,新疆在遠古時本就是一片古海洋,只是因為地殼碰撞抬升,才由滄海變陸地。因此,南疆塔裡木盆地周邊的鹽鹼地和地下鹽鹼水,本身就與海洋有著密切聯系。
兵團第三師紅旗農場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周邊地下鹽鹼水匯集於此,大量的鹽鹼水無法用於農業生產。
今年,兵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由新疆粵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兵農業”)打造的新疆首個鹽鹼地智能生態海產養殖基地落戶紅旗農場,巧用當地鹽鹼水資源,成功培育出鮮活美味的特色水產品,探索出一條適合鹽鹼水水質養殖的產業發展之路。“鹽鹼水裡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調配出的人造海水可以模擬海洋環境,就能養海鮮了。”粵兵農業總經理李小虎說。
精河縣阿合其農場依托鹽鹼地養殖了160余畝南美白對蝦,年產值達300萬元,產品供不應求。庫車市烏恰鎮的新疆豐和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數次試驗成功實現“海蝦淡養”,探索了一條新的新疆特色鹽鹼水湖塘養殖生態模式。
“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將成為新疆漁業發展的一大亮點。”葛輝說,營造類似於海洋的生態環境,實現海鮮陸養,不僅可以有效滿足市場的需求,還有助於增加養殖區域的生態多樣性,逐步改善鹽鹼地環境。各地在引進高效、低耗、環保的集約化、設施化養殖技術方面所做的嘗試,有望讓大片鹽鹼地變為養殖池。
“科技正成為新疆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鄧康處說,鹽鹼水養魚是新疆以科技為引領發展漁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新疆漁業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特有經濟品種人工繁育技術日漸成熟,漁業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得到加強,漁業綠色發展的有關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顯著成效。水下清污機器人、漁業生態養殖模式等具有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先后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全疆漁業發展的科技支撐更加有力。
以市場為導向 提高漁業綜合效益
新疆不僅有支撐漁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優勢,還具有豐富的魚類資源。圍繞延鏈、補鏈、強鏈高水平布局產業鏈,是新疆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生長在賽裡木湖的高白鲑,被譽為“冷水魚皇后”,其肉質鮮美,但對生長環境的要求苛刻。新疆賽湖漁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湖漁業”)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一條集良種繁育、冷水養殖、精深加工、旅游餐飲、市場銷售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打響高白鲑品牌的同時,顯著提高了產業發展綜合效益。
“企業從源頭開始把控高白鲑的品質。”賽湖漁業董事長馬壯說,近年來,公司依托賽裡木湖水資源,科學開展高白鲑養殖,積極布局高白鲑品種選育業務,與科研單位緊密協作,進行高白鲑低溫孵化、育苗繁育等領域技術攻關,先后選育出商品性較強的7個高白鲑魚優勢品種,魚卵孵化率從不到40%提高至90%,魚苗成活率由15%提高至40%,賽湖漁業的育苗技術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獲得國家專利。
不僅如此,賽湖漁業還積極布局終端市場,通過研究高白鲑加工、保鮮等綜合性技術,推出魚子醬、麻辣魚塊、高白鲑漢堡等特色產品,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廣受好評。同時,企業還積極推進三產融合發展,與餐飲企業合作,研發多種高白鲑菜品和烹飪方法,將最好的產品帶給市場。
“以市場為導向,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才能更好地吸引各方投資,推動新疆漁業發展壯大。”葛輝說,積極布局全產業鏈,不僅有助於提高產品的品牌影響力,還可以幫助企業從源頭管控產品品質,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前,新疆漁業產能與國內漁業主產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新疆漁業以環境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的后發優勢日漸顯現,漁業高質量發展已邁出穩健步伐。
“特別是一些土著、特有經濟魚類形成了生產規模,產業鏈建設日漸完善。”鄧康處說,全疆將通過漁旅融合、產學研基地建設等方式,充分發揮新疆水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全方位、多渠道開發水產品,提升產品品質,讓更多新疆特色水產品享譽國內外市場。(劉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