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一個跨國約定:康復了,我煮好肉請你們到家裡吃飯

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 許崢
2023年09月19日13:09 |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小字號

“我想吃拉面、冰激凌、西瓜,他們不讓。”前不久剛剛做完離體肝切自體肝移植術的哈薩克斯坦患者伊女士,面對屏幕向醫生“抱怨”家人控制她的飲食。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團隊與哈薩克斯坦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對伊女士進行跨國遠程會診。人民網記者 許崢攝

屏幕一邊是伊女士和她在哈薩克斯坦的醫生,另一邊正連線著中國醫生。這是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團隊與哈薩克斯坦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第五次對伊女士進行跨國遠程會診,這次會診的主要目的是為伊女士量身定制一個康復計劃。

“您剛剛做完大手術,還在恢復期,醫生說要注意飲食,還不能吃冰激凌。”伊女士的兒子立馬開口解釋。

母子倆在會診室裡的對話逗笑了中哈專家團隊。

“前四次遠程會診,雙方專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初步確定了手術方案。”與今年2月初首次會診一樣,這次會診仍是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陸晨主持。

3年前,伊女士在哈薩克斯坦國立醫學科學中心確診為腦部泡型包虫病,在當地做了三次腦包虫手術。

包虫病是由棘球絛虫的幼虫寄生於人或牛羊體內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泡型包虫病危害嚴重,致死率高,又被稱為虫癌。

“會診過程中,我們發現患者除了腦部,肝、肺部也都有泡型包虫,尤其肝臟左葉的巨大泡型包虫,導致其肝功能極差,需要爭取根治性手術機會。”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邵英梅說,“目前,根治晚期虫癌可行途徑之一是實施離體肝切和自體肝移植術,肝臟移出體外‘精雕修復’的過程中,患者要經歷3—5小時的‘無肝期’,此手術被視為肝臟外科的‘珠穆朗瑪峰’。”

伊女士輾轉打聽到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肝膽包虫外科團隊能做這項手術,通過多渠道聯系到該院。經過五個月四次跨國遠程會診,雙方專家團隊一起,為伊女士確定了初步手術方案。

7月19日,由邵英梅帶隊,該院多學科肝移植團隊抵達哈薩克斯坦國立醫學科學中心。

中哈專家團隊完成哈國首例離體肝切和自體肝移植術。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7月21日,在雙方專家團隊的合作下,為飽受多發泡型包虫病痛苦的伊女士實施了離體肝切和自體肝移植術,手術持續整整12個小時,其中離體修肝4小時。

“對於這台手術,我們有很多顧慮,壓力很大,畢竟此前沒有成功案例。”哈薩克斯坦國立科學研究中心大外科主任賽力克·對山拜說,“手術宣布成功的那一刻,現場沸騰了。”

賽主任告訴記者,雙方醫院已經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在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高新醫療技術輸出、科研與國際合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我和同事都准備去一附院學習,把這項頂尖技術帶回來”。

伊女士在手術后第13天出院,專家團隊也將關注點轉移到她的術后康復。

“病人恢復挺好的,吃飯也很好,頭也不疼了,已經可以下地慢慢走幾步了,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賽主任將伊女士目前的身體狀況告訴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團隊。

“我還是有些難受,飯也吃不多。”

“我母親吃得不少,胃口越來越好,啥都想吃,我們不敢讓她吃那麼多。”

母子倆的對話再次讓會診室裡充滿了爽朗的笑聲。

每天吃多少,營養如何搭配,每天活動幾次,每次多長時間……會診現場,雙方專家熱烈討論遠期療效。

“我們要像給小學生制定課程表一樣,給患者制定一個合適的康復計劃表,和患者家屬一起監督患者執行。”陸晨說,“等這名牧民患者能放牧了,也能干家務了,就是康復得不錯。”

“我能慢慢恢復,身體好了,我煮好肉請你們到家裡吃飯。”伊女士一邊在會診室慢悠悠地走動,一邊跟醫生聊天。

“好!加油!”讓患者樹立信心是預后的重要一環。笑聲又一次充盈了兩邊的遠程會診室。

對於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團隊來說,這已是他們第165例自體肝移植術。“建院以來,我們收治了1.6萬余名包虫病患者。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診斷、治療和預防上都走在全國前列。”邵英梅對團隊的技術水平十分自信。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新疆依靠地緣優勢,結合資源稟賦,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打造中國醫療服務向西開放的前沿和示范點,讓新疆方案變成中國模式,影響全世界。

“中國醫生,賈克斯,歐鐵賈克斯(哈薩克語,意為‘好,很好’)!”就在遠程會診即將結束時,伊女士豎起了大拇指,笑得燦爛。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