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下好用水一盤棋 做好發展水文章

本報採訪組
2023年09月18日11: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疆著力用好資源稟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下好用水一盤棋 做好發展水文章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8日 03 版)

水美天山,潤澤萬物。

水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和生態之基,是新疆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近年來,新疆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用足用好獨特的人文優勢和自然優勢,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以河湖涵養生態、潤澤經濟、繁榮人文、滋養民生,凝心聚力做好發展水文章。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隨著一台核桃採摘機啟動,枝頭的核桃紛紛落地,農戶蘭成平俯身撿拾裝袋,臉上寫滿豐收的喜悅。

金秋九月,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柯柯牙鎮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陸續進入收獲期,承包了13畝核桃林的蘭成平早早就忙碌起來。“這些年,溫宿核桃越來越出名,我今年預計能收入10多萬元。”蘭成平算起賬來。

“2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茫茫戈壁,一刮風,黃沙漫天,眼睛都睜不開。”溫宿縣林業技術服務推廣中心主任阿不都外力·亞生介紹,為了防風固沙,當地大面積種植核桃等林木,漸漸改善了生態環境。

核桃樹耐旱,每年隻需澆五六次水,不用投入過多精力管護,產量又穩定﹔同時,核桃樹枝繁葉茂、根系深厚,對防風固沙作用不小。

為了果優價更優,溫宿縣構建“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延長核桃產業鏈條,加工核桃醬、核桃油等產品,積極幫助農戶開拓市場。2022年,當地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左右。

小核桃,大產業。綠了荒灘,富了農戶。戈壁灘上的“綠色奇跡”不止一處。

喀什地區澤普縣特色富民產業園鮮果基地,成排的果樹向遠處延伸。很難想象,這裡也曾是戈壁灘。

鮮果基地負責人張國軍介紹,基地採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全力打造鮮果品牌。萬畝鮮果園鋪陳戈壁灘,有效發揮了防風固沙作用,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戈壁灘上種果樹,如何解決用水問題?澤普縣水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艾合買提·艾海提介紹,澤普縣通過灌區骨干工程節水改造、田間節水工程建設等,進一步強化農業灌溉節水措施,預計2023年可新增節水1033萬立方米,結余的水量可用於特色鮮果產業發展和生態補水。

生態保護助力鄉村振興

沿著公路驅車向前,胡楊林匆匆閃過。不待轉移目光,悠揚婉轉的歌聲便響徹耳畔,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哈德墩鎮奧普坎藝術家村落到了。

村口露天舞台上,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翩翩起舞,精彩節目輪番上演。一曲《塔裡木河》歡快靈動,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哈德墩鎮的干部介紹,“母親河”塔裡木河穿村而過,在此形成“之”字曲拐,造就了沖積平原,滋養著兩岸的濕地和胡楊林。

為了讓胡楊林和濕地更好地發揮生態屏障作用,哈德墩鎮持續加強天然林草資源保護修復、建設生態林,通過對胡楊林及其周圍草場引洪灌溉,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胡楊林防風固沙作用明顯,有效抑制了沙進人退。”沙雅縣林草局黨組書記趙宇翔說。

近年來,當地在生態保護基礎上,依托塔裡木河、胡楊原始森林、塔克拉瑪干沙漠等資源,打造特色旅游業。來自各地的繪畫、攝影愛好者來到奧普坎村採風,當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一條河滋養一片林,一朵花帶富一個村。

位於玉龍喀什河畔的和田市伊裡其鄉亞甫拉克村因玫瑰花而聞名,但“玫瑰村”如今的富民產業已經多點開花。

干淨整潔的鄉村道路、造型別致的葡萄架和涼亭、粉刷一新的農家庭院……漫步亞甫拉克村,生態宜居的鄉村風貌處處可見。

“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6.5萬元,2023年計劃收益112.9萬元。”亞甫拉克村第一書記洪淨介紹,村裡種植玫瑰花已有上百年歷史,但過去種植規模小、經濟效益不高。隨著特色農產品加工廠在亞甫拉克村民族特色產業園區落地投產,村裡和周邊開始大面積種植玫瑰花。

“訪惠聚”(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廣泛征求村民意見,邀請農技人員對村民進行培訓,培養種植能手。經過幾年發展,村民累計種植玫瑰花1090畝。

玫瑰產業蓬勃發展,更多投資商尋“香”而來。入駐該村產業園區的艾穆杜國際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阿地力江·阿不都艾海提介紹:“我們利用當地玫瑰花、核桃、無花果等,生產果醬等土特產品。”

為充分發掘玫瑰花種植資源,提升玫瑰花附加值,伊裡其鄉還為亞甫拉克村購置玫瑰花凍干機設備﹔同時著力打造“一村一景”,以玫瑰花為特色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農家樂特色餐飲,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對口援疆激活內生動力

從塔裡木河畔到天山腳下,從大漠戈壁到悠悠綠洲,一條條平坦筆直的柏油路、一棟棟特色民居、一個個產業園見証著新疆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背后,少不了援疆干部的付出。

各援疆省份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帶來資金、人才、技術,量身打造富民產業。

北京持續推進“組團式”產業援疆,在夯基礎、保運營、抓招商、強服務、樹品牌等方面統籌謀劃、全面發力,助推和田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十年,共實施產業援疆項目296個,投入資金46.15億元,解決就業8.8萬人次。

葡萄長廊、明湖水系、音樂噴泉、花卉觀光區、龜茲小劇場……走進庫車市烏恰鎮甬庫振興村,滿眼江南景致。

2020年,浙江寧波市援疆指揮部在烏恰鎮選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基地。曾經與戈壁荒灘為鄰的一個小村庄,如今成了現代化旅游新村。

“3年多來,甬庫振興村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按照田園、家園、樂園‘三園一體’思路打造現代化旅游新村,在此基礎上植入多種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寧波市援疆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長,庫車市委副書記楊勇介紹,庫車土地廣袤,特色農業不少,旅游資源很豐富,如何盤活優勢資源,是援疆干部一直思考的問題。

為了實現經濟“輸血”變“造血”,寧波援疆干部還在當地建立科創中心,引進專家學者及科研人員近30名,結合當地實際,專注於研究棉花等大田作物新品種選育、土壤分析改良、瓜果蔬菜種植等。

“我們培育的‘甬甜9號’甜瓜,進一步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同時大力推廣設施化、精細化種植技術,讓種植甜瓜效益越來越高。”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高級農藝師馬二磊介紹。

澤普縣新疆閩龍達干果產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新鮮西梅正在生產線上經歷一輪又一輪清洗,再經過三蒸三晒等工序變成消費者喜愛的果脯產品。

作為首批落戶喀什的上海市援疆企業,新疆閩龍達干果產業有限公司經過十多年發展,已形成基地種植、農戶收購、加工生產、渠道銷售農業全產業鏈質量控制體系,帶動種植農戶2000余戶,有效促進附近農民就業增收。

29歲的圖爾蓀古麗·麥麥提是附近的村民,5年前來到這家公司做庫管工作。從不會寫出庫單到熟練掌握各項技能,她的工資也從2000多元漲到3500元。“我以前在家種地、看孩子,現在有了穩定收入,家裡還買了小汽車呢。”圖爾蓀古麗·麥麥提告訴記者。

(採訪組成員:本報記者徐雷鵬、溫素威、韓立群、胡仁巴、李亞楠、王靖遠、李曉晴、孟繁哲,執筆:徐雷鵬)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