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一粒新疆種子的中亞之旅

2023年09月17日10:2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9月,中亞一帶秋色漸濃。距離中國邊境線僅300多公裡的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增大,各類農作物陸續進入收獲期。

從阿拉木圖向東40余公裡,是一片開闊的玉米地。秋風拂過,玉米植株微搖。歐瑪諾娃·阿依曼博士從玉米地裡鑽出來,指著玉米稈上小臂粗的玉米棒子,一臉笑意:“瞧,這個九聖禾2468長得多好,看來很適應這裡的氣候。”

九聖禾2468,是這塊玉米地的種子品種。2015年,新疆企業九聖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哈薩克斯坦國家種植業與農作物生產研究所(以下簡稱“哈作所”)開展合作,成立“九聖禾——哈作所科技合作中心”,聯合開展資源交換、新品種選育和鑒定、技術交流、人才培訓、項目合作等工作。目前,已聯合審定玉米品種2個,測試試驗玉米品種150余份。2023年,九聖禾在阿拉木圖建立農作物展示示范基地,九聖禾2468,就是展示示范的玉米品種之一。

作為哈作所豆科作物和玉米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阿依曼從1978年起就開始從事相關研究。

“今年5月4日,我親手將這些從新疆來的種子種進這片土地,像照顧孩子一樣管護它們。”阿依曼對眼前這個畝產800余公斤的玉米品種了然於心。在哈薩克斯坦,玉米畝產平均在300公斤左右,她期待九聖禾2468能在這裡有出色的表現。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保持開放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是農業和種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不斷深化在農業領域的深度合作,優化種質資源和良種選育,通過農業提質增效來增加產出,發展現代農業。

如何讓新疆種業“走出去”?鑽研良種培育30余年,九聖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中亞農作物種質改良推廣科技創新院院長王長海,見証了新疆種業走向中亞的每一步。

“讓一粒種子在異國他鄉扎下根,並不容易。”王長海說。

一粒好種子,要萬裡挑一。以九聖禾2468為例,經過異花傳粉、去雜去劣等多個步驟,收獲后在不計其數的玉米粒中挑選最出色的種子,才成就了今天的九聖禾2468。

耐高溫、耐干旱、耐鹽鹼、耐瘠薄,九聖禾2468的特性,使它更容易在與新疆氣候條件相似的哈薩克斯坦生長。阿依曼說,九聖禾2468植株強壯,顆粒大,就算種植得晚一點,也基本不影響產量。

共建“一帶一路”的十年,也是九聖禾與中亞國家持續推進種質資源合作的十年。沿著種業科研和市場開發的國際化發展路徑,九聖禾種業與10余家國際科研機構建立合作,並牽頭組建了“科創中國”中亞農作物種質改良推廣科技創新院,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科技創新中心,在阿拉木圖、塔什干、比什凱克建立的3個試驗站已開始常態化運作。

“遺傳距離越遠、地理位置越遠,就越有可能產出優勢種子。”王長海說,近年來,九聖禾種業從國外引進的3000多份資源,已經在國內研發平台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並不斷開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和新技術,造福各國人民。

“我已經去過七八次哈薩克斯坦了。”這些年,為了種質資源合作創新,王長海往返於中國和中亞國家。同樣,中亞五國的專家也頻頻來華交流。

“哈中是好鄰居、好伙伴,在種業方面合作前景廣闊。”今年7月,哈薩克斯坦北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農學系主任阿爾騰·莎婭赫梅托娃來到中國新疆,參加首屆中國—中亞農業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研討會。她說,九聖禾為哈中雙方的企業、專家學者進一步合作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也為北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農學系學習其他國家經驗提供了機會,希望今后多舉辦這樣的研討會,加深雙方的交流與合作。

其實,王長海還有一個身份——海南九聖禾研究院院長。在海南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育種年限可縮短三四年,育種周期縮短1/3至1/2,“南繁硅谷”已然成為一個龐大的育種加速器。九聖禾種業在全國的科學布局,也為大力發展國際業務,以種業開放合作造福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按下了加速鍵。

當中國南部的椰風海韻與大西北的遼闊豪邁因種業而緊密連接在一起,阿依曼身旁的九聖禾2468,也在異國的土地上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近兩年,有24個來自中國的農作物品種在哈作所試驗田裡‘落戶’,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優質種子能在哈薩克斯坦的土地上開花結果。”凝視著腳下的土地,阿依曼深情地說。(趙春華 李春霞)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