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在冼星海大道上聽中哈友誼故事

秋日的阿拉木圖,天闊雲舒,清風怡人。在這座城市,有一條路,名為冼星海大道。
9月14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主題境外採訪活動報道團隊來到這裡,街道上綠樹成蔭,街頭拐角處,荷花造型的冼星海紀念碑靜靜矗立,旁邊人來車往,寧靜祥和。
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路。
1940年,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前往蘇聯,為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后來衛國戰爭爆發,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語言不通、舉目無親、處境險困。
貧苦交加之際,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向冼星海伸出援手,把分量不多的盒飯分出一半給他,把僅有的一個土豆放在他的碗裡,邀請他一起演出,和他一起創作……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盡管日子艱難,拜卡達莫夫把冼星海當作自家人,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2013年,習近平主席出訪哈薩克斯坦,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講述了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中哈兩國電影人受此啟發,把這個故事搬上了銀幕。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作為2017年中哈兩國元首見証簽署《中哈電影合拍協議》的啟動項目,2019年5月,電影《音樂家》在中哈兩國上映。
這部電影的導演西爾扎提·亞合甫,來自新疆天山電影制片廠。
當記者聯系到他,提起這部電影,西爾扎提·亞合甫依然難掩激動,將關於這部影片的故事娓娓道來。
“擔任這部影片的導演,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幾年過去,西爾扎提·亞合甫對當年的拍攝情形記憶猶新。拍攝輾轉中、哈、俄三國,劇組300多人,前后參與電影拍攝的人員超過2萬人,每一個重要工種和崗位均由兩國工作人員合作完成。
為了真實還原這段歷史,西爾扎提·亞合甫和劇組相關人員花費幾個月時間,數次前往阿拉木圖探訪,收集了大量素材,其間得到了哈方的大力支持。
冼星海大道,則是西爾扎提·亞合甫的精神力量之源。
“每當拍攝遇到難題,我就會一個人去冼星海大道。”西爾扎提·亞合甫說,自己經常一個人坐在那裡,看著冼星海的雕像,想象他當年歷盡艱辛,卻依然滿懷著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對祖國和人民的無比熱愛,“每次去那裡,我都能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渾身又充滿干勁兒。”
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的友誼,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則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
冼星海的扮演者胡軍不會俄語,拜卡達莫夫的扮演者別裡克·艾特佔諾夫就一句句幫他糾正﹔影片藝術指導薩比特·庫爾曼別克夫是哈薩克斯坦享有聲望的電影導演,非常支持西爾扎提·亞合甫的工作,並給出很多好建議﹔拍攝天數超出合同約定,雙方演員沒有一句怨言,“一定要把這部影片拍好”成為大家心中共同的目標。
“雖然語言不通,但雙方合作非常順暢,大家‘入戲’很深。有時隻需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心中所想。”西爾扎提·亞合甫說。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借助電影這一極具大眾傳播效應的藝術形式,中哈合拍的《音樂家》,成為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首映式上,觀眾為劇情打動,掌聲經久不息。
2022年9月13日,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真理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了這部電影。今年5月中國—中亞峰會期間,“為弘揚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精神,雙方同意以紀念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和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友誼為題材舉辦聯合音樂會等文化活動”被載入中哈聯合聲明,成為通過人文交流促進中哈民心相通、睦鄰友好的真切注腳。
金秋陽光照射在冼星海紀念碑上,散發著溫暖的光芒,上面嵌著的五線譜飛出《阿曼蓋爾德》的旋律,那是冼星海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的交響詩。
“冼星海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哈薩克斯坦。他的很多音樂作品,至今仍在傳唱。”在冼星海紀念碑旁,水果店店主哈米都拉告訴記者,每天都會有人專程到這裡,拍照片、視頻,了解兩位音樂家的故事。
記者順著道路前行,在冼星海大道旁邊,有一條平行的道路,名為拜卡達莫夫大道。兩位音樂家彼此守望,他們的故事也從這裡永遠流傳。
如今,兩位音樂家偉大友誼的“星星之火”,在中哈人文交流中已成“燎原之勢”。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中哈人文交流步子越邁越大,《舌尖上的中國》《溫州一家人》等中國優秀影視劇走進哈薩克斯坦萬千家庭,《哈薩克斯坦歌曲選(30首)》在中國出版發行……今年7月,在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上,哈薩克斯坦薩爾塔納國家舞蹈團帶來了精彩的歌舞晚會《富饒的家鄉》,現場觀眾報以熱烈掌聲。“我特別喜歡中國,來新疆就像走親戚一樣。”舞蹈團演員拉吳熱·吳爾克衣呢巴耶娃親切地說。
離開冼星海大道時,我們再一次默念冼星海紀念碑上鐫刻的那段話:“冼星海用音樂在兩國人民之間建起一座友誼的橋梁,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名字,願中哈友誼世代相傳。”(李春霞 趙春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