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堅守 奉獻新疆——記新疆大學支邊老教師
“第一志願:新疆,第二志願:新疆。”1960年,從清華大學機械系畢業的仇素芹在《畢業分配志願表》上這樣填寫。“毛主席號召廣大青年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越艱苦的地方越光榮,我就想著要去新疆參加邊疆建設。”每每有人問起,仇素芹總是這樣回答。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包括仇素芹在內的一批批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高校知識青年,作出了人生共同選擇,奔赴條件艱苦的祖國大西北——新疆。幾十年的崢嶸歲月,他們一生堅守,奉獻新疆,兌現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承諾。
積極響應 奔赴新疆
1953年初冬的一天,一輛卡車疾馳在蘭新公路上,中國人民大學首屆馬列主義理論研究生班畢業生徐玉圻坐在副駕駛座位上,本已留校任教的他得知教育部要抽調教師赴疆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到新疆去”。
次年,剛剛從北京工業學院(現為北京理工大學)化學系畢業的鮑永和也踏上了西行的列車。從北京途經西安、隴西到蘭州,然后火車換汽車,接著又是八天八夜車程的顛簸。鮑永和曾在文章中回憶了這段經歷:“當時進新疆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我們用了整整27天。”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對於徐玉圻、鮑永和這代人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背后書寫著的是一代人的崇高革命信仰和對祖國、對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的高尚價值追求。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剛誕生不久,百廢待興,新疆人才匱乏,急需能夠建設邊疆的技術工作者及教師。1950年,時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王震向中央提出在新疆學院的基礎上成立新疆大學,中央有關部門積極從疆外高校調派干部和大批教師來任職任教,並號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畢業生支援邊疆教育事業。
號召發出后,得到了廣大教師和畢業生的積極響應,先后有百余名師生奔赴新疆。
當年,新疆大學師資力量非常薄弱,不僅缺教師,教學條件也比較差,連完備的教材都沒有。生活條件更是艱苦,宿舍沒有自來水,冬天靠鐵皮爐子取暖,有時冷得連鋼筆墨水都被凍住。盡管如此,但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依然意氣風發。
建校之初,教師除了上課、做學術,還要修建教學樓、種樹、種菜、挖渠等。如今成為新疆大學標志性風景的紅湖就是當時師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共同建設的。
從一窮二白、環境惡劣,到現在蒸蒸日上、綠樹成蔭,新疆大學的發展史,正是蘊藏在胡楊精神中的一部老一輩新大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奉獻史。
從無到有 由弱到強
時至今日,提及新疆大學已故教授、生物系奠基人周培之,師生都會尊之為“周先生”。這既是對他的懷念,也是對他的尊敬景仰。
周培之是新疆大學生物學科建設的初始奠基人和領軍人物。當時學校教學環境十分艱苦,沒有理學學科,一切從零開始。1953年學校成立生化系,招收來自疆內的大學生,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周培之一人身兼數職,他帶著教師深入研究教學方法,培養出新疆第一批具有生物專業知識的大學畢業生,這些學生后來都成長為科教戰線上的骨干力量。
“先生為我們開的是植物生理學和植物分類學,他的課同學們都愛聽,深入淺出,吸引了許多其他學科的學生。他博學多才,動物學、數學、物理、化學,先生都能講,而且講得好。”周培之的學生夏慶一說道。
徐玉圻回憶,當時基本教材得不到滿足,政治課的授課教材都是自編的。為填補新疆大學教學中遙感技術這門學科的空白,支邊教師陳模主動承擔遙感課程,並提出實踐對於培養遙感技術人才至關重要。陳模先后參與完成《1︰100萬中國土地利用圖編制研究》《全疆1︰50萬土地資源利用研究》等20個項目,為國家和新疆經濟建設、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新疆大學中文系教授徐思益在1979年率先給研究生開設了“語言學名著評介”“理論語言學”等現代語言學課程,很多學生就是在這裡熟悉了索緒爾、布龍費爾德等現代語言學大師的名字,領會到現代語言學的精髓。
不分專業和課程,隻要工作需要就頂上去干。在新疆大學,老一輩知識分子任勞任怨,潛心教學,經驗不足就自己摸索,沒有實驗室就親自搭建,教材不適用就動手編譯,糧食不夠就自行耕種……堅守初心和使命,將知識傳播給學生、將精神傳遞給學生。
新疆大學數學學科奠基人陳德璜、無線電子系創始人吳宗堯、動物學研究奠基人黃人鑫、英語專業奠基人洪雪青、新疆少數民族體育人才培育的啟蒙人張潤之……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一批批青年知識分子的到來極大緩解了當時新疆大學教師隊伍緊張狀況,在學校建設、學科設置、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中有的奠基了學科發展,成為教學科研的領頭羊﹔有的成為學科建設的創始人,為健全學校學科門類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有的組建科研團隊,積極申報碩士點、博士點,為學科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有的籌建實驗室,將學科與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攻克相關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助力學校實現服務社會功能。
奉獻精神 薪火相傳
“像導師一樣,今天的我也會給學生講新疆大學的百年奮斗史,講那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講一代代新大馬列人的接力長征。”回憶恩師新疆大學馬列主義學科發展帶頭人劉冠章,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麗深情地說。
1986年,楊麗從新疆大學政治系本科畢業后繼續讀碩士,導師正是劉冠章,這段研究生學習經歷,是楊麗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關鍵幾年。畢業后楊麗留校任教,劉冠章對楊麗的指導關懷一如既往,從備課到寫講稿手把手地教。
在劉冠章的影響下,楊麗將立德樹人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追求,30多年的時光,她由一個青澀新人成長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麗的許多學生成為疆內外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和企事業單位骨干,傳承和踐行著一代代新大人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育人情懷和胡楊精神。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以劉冠章等為代表的老教授真誠待人、甘為人梯,從不吝嗇自己對后輩的呵護,使一批批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為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為新疆大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幾十年來,老一輩支邊教師扎根新疆,積極創建相關學科,潛心學術研究,精心培育人才,用一生的真情投入和頑強奮斗,生動詮釋了“教育強國、學術戍邊”的政治擔當和“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的高尚情懷。
歲月易逝,精神不朽。新疆大學支邊教師徐彰德曾將初辦工科的歲月喻為“新疆大學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如果將這些奉獻了青春和熱血的支邊老教師比成一捧清水,正是水積成浪、浪又成河,新疆大學才能在滾滾激流中前行和發展。
如今,新疆大學躋身國家“雙一流”大學行列,連續多年70%畢業生選擇留在新疆,學校正努力把新疆大學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使新疆大學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家園、培養興疆固邊人才的搖籃、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的高地,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新疆力量。(趙西婭,通訊員 張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