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小山羊”從昆侖山下跳進非遺展

山羊也能為歌伴舞?
“哎,你知道新疆有多好?沒有比新疆更熱情的地方……”身穿靚麗演出服的民間藝人彈著熱瓦普唱著歌,面前一群“小山羊”隨著旋律歡快地起舞。8月25日,2023“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和田展區前,這幾隻“小山羊”吸引了層層觀眾圍觀。
仔細看就會發現,藝人們撥動琴弦的右手上還挂著一根細細的絲線,這根線連著一個木質裝置,在它的操控下,隨著藝人彈奏,“山羊”就會跳動起來,身體還能轉動——這就是策勒縣廣為流傳的非遺技藝“木山羊舞”。
“木山羊舞”源於昆侖山下牧民的日常生活,過去放羊時為了解悶,牧民用木塊制作成四肢和頭部會動的木山羊,自己唱歌彈琴,讓木山羊跳舞增添樂趣。這種游戲流傳開后,逐漸成為牧區的一種娛樂方式。
這個跳舞的木質裝置其實是一個微型“戲台”,由木山羊、薄板舞台、承重木軸、連接木棍、線、底座構成。工匠們先用木料做出山羊造型,再為羊頭羊尾上色,有時還在木羊身上繪出羊毛的紋路。山羊跳舞戲台用圓形薄板制成,貼上一層綠布,像是草原,山羊就立在這片草原上。接著在木山羊的臍部垂直插入一個長約35厘米的細圓木棍,這根木棍穿過綠色薄板,插入戲台的承重木軸裡,木棍另一頭綁1米長的線,再從承重木軸底部的插孔中穿出,表演時,將線綁到藝人手指上,木山羊就可以動起來。
“‘木山羊舞’的配樂多是歡快的民歌曲調,受到百姓的歡迎,對藝人來說表演操作也很簡單,所以在和田地區的很多節慶活動、文藝演出、家庭聚會上都會出現這種表演。”和田地區文化館副館長阿迪力·那的爾說,這項非遺技藝也體現著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策勒縣烏魯克薩依鄉文化站站長阿迪力江·阿皮孜是“木山羊舞”的主要傳承人之一,他除了制作“木山羊舞”裝置和表演外,還培養了多名傳承這項技藝的年輕人。
坐在非遺展和田展區前,阿迪力江和他的伙伴們彈著、唱著,“羊兒”也踏著旋律縱情起舞,讓圍觀的人動情不已。“來自大山深處的‘木山羊舞’是中國民間文藝的一部分,是人們用智慧去適應自然環境過程中形成的藝術成果,需要我們盡自己所能把它傳承下去,在若干年后還有人讓山羊跳起舞來。”阿迪力江說。(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