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古老坎兒井有了新故事

2023年07月06日10:0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天山雪水地下來,千年詠嘆坎兒井。

夏季到來,素有“火洲”之稱的新疆吐魯番驕陽似火,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然而在這一片火熱之中,地下卻水流淙淙,清涼怡人。

6月中旬,“新疆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大型全媒體主題採訪團走進吐魯番市。古今傳承2000多年的坎兒井,作為世界灌溉史上的工程奇跡,受到了大家的關注。

坎兒井是新疆干旱地區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古老水利工程,是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據統計,全疆有2000多條坎兒井,總長5000公裡以上。其中吐魯番有1200多條,哈密有500多條,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等地也有分布。吐魯番盆地是坎兒井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新疆坎兒井的起源地。

如今的坎兒井,承載著文化傳承的符號,寄托著發展文旅的期望,並在新時代的水利建設中延續著生機和活力。

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吐魯番坎兒井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奇跡之一,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被譽為“地下運河”。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由於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擴大、機電井大量使用等原因,吐魯番盆地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坎兒井出水量逐年減少,數量不斷萎縮。

2003年,新疆坎兒井研究學會對吐魯番盆地坎兒井展開摸排,結果顯示,如果不加以保護,20年后,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將全部干涸。

調查結果引起了國家和自治區高度重視,坎兒井保護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

2003年,自治區水利廳完成了對全疆坎兒井的系統普查,首次為每條坎兒井建立了翔實“檔案”﹔2005年,《新疆坎兒井保護利用規劃報告》批復實施,9年內投資2.5億元拯救坎兒井﹔2006年,坎兒井入選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名單,后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2006年12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坎兒井保護條例》施行﹔2009年,全國首次大規模的坎兒井保護工程正式啟動……

“經過連續7期維修加固工程,在吐魯番,有214條坎兒井重現粼粼清波,總長度達3491.74公裡。”吐魯番學研究院專家李剛說。

目前,吐魯番市對坎兒井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提出了新規劃:制定《吐魯番坎兒井保護利用規劃》《吐魯番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保護總體規劃》及《吐魯番坎兒井保護利用恢復工作方案》﹔全面普查、分級分類修繕保護好坎兒井﹔加強與國際、國內相關機構的交流合作,深入挖掘坎兒井的文化價值……

吐魯番坎兒井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工作正穩步推進。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從2014年開始評選的項目,具有全球性影響,目前我國有四川都江堰等30處古代水利工程入選。吐魯番市水利科學研究所所長徐偉偉介紹,吐魯番市已完成部分有代表性坎兒井的現狀普查和分類工作,將抓好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等工作,推動申報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亦農亦旅兩不誤

“坎兒井是吐魯番市文旅產業的品牌和名片之一。”6月19日,吐魯番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湯紅杰說,坎兒井作為吐魯番市獨具優勢的文化遺產,蘊含著厚重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吐魯番市將持續抓好坎兒井景區晉級升等工作,釋放優秀傳統文化新活力,推動文旅產業新發展。

乘坐電梯,深入地下60米,一條波光蕩漾、寬逾一米的暗渠呈現在眼前。

這條暗渠屬於吐魯番市國家4A級旅游景區坎兒井樂園渠系。渠邊,絡繹不絕的國內外游客打卡拍照、笑語陣陣,大家享受著吐魯番夏日裡難得的清涼。

坎兒井樂園是自治區坎兒井研究會於1992年創辦的一個集旅游、研究、宣傳、保護坎兒井於一體的景區,園內建有坎兒井博物館,有3條坎兒井流過。博物館內展示著圖片、坎兒井縱坡面動態模型、繪有坎兒井歷史的浮雕畫及各類與坎兒井有關的實物、挖掘工具等,用直觀的方式展現坎兒井的結構、分布、功能、歷史演變等。

對坎兒井這一獨特旅游資源的開發,各地高度重視。在哈密市伊吾縣下馬崖鄉坎兒井景區舉辦的伊吾縣“清泉節”已持續14屆。

“清泉節”是百余年前當地各族群眾自發組織整修農田水利的一種農事活動,目前也是全疆唯一集節水、愛水活動及木卡姆、麥西熱甫歌舞表演為一體的地方性民間傳統節日,2007年成功申報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清泉節”逐漸演變成伊吾縣的文化旅游節慶活動。今年的“清泉節”於6月10日舉行,疆內外2萬多名游客參觀泉水流經的坎兒井,並參與修渠、清淤活動。

“吐魯番的坎兒井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6月19日,吐魯番市水利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黃慶文介紹,隨著吐魯番市節水型城市建設全面深入推進,地下水位超採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逐漸回升,很多坎兒井恢復了水流,“經過統計,全市總計174條有水的坎兒井,澆灌農田面積達10萬畝左右。”

建設新時代的坎兒井

坎兒井主要是利用坡度高差進行引水、輸水,具有眾多優點:自流取水,不消耗動力﹔流量穩定,不受季節影響﹔隱藏於地下,水量蒸發損耗極小。這些優點體現了古代各族勞動人民在節水、蓄水、調水中的智慧。

水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自治區2022年水利工作座談會指出,要統籌考慮樞紐工程、引水調水、河流整治和大中型灌區等水利設施建設,推進發展新時代“坎兒井”輸水模式,加大田間高效節水灌溉推廣力度、提高覆蓋率,深入實施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實現新疆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

一年來,各地貫徹落實自治區安排部署,一條條新時代的坎兒井在新疆大地躍然而出。

“若羌縣將充分利用引水、蓄水工程地勢落差,建設地下引水供水管網,逐步織密地下水網。”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城鄉居民飲水第二水源地引水工程通過地下管道從米蘭河水庫引水輸往城鄉。若羌縣水利局黨組副書記、局長王強說,“地下管網就像坎兒井一樣,蒸發和滲漏損耗很小,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變高了。”

數據顯示,若羌縣2022年水利用平均系數是0.57。這意味著源端1噸水輸送到末端隻有0.57噸被有效利用。經過測算,地下水網的建設和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將使若羌縣水利用平均系數提升到0.85—0.9之間。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7團金山鎮,158公裡的地下暗渠連通車爾臣河,奔涌不息的河水一路向西,像一條游走於地下的“蒼龍”,滋養著金山鎮6萬畝土地。

“作為坎兒井的發源地,我們在水利建設工作中,將大力發展坎兒井輸水模式,加快推進用水方式向高效集約節約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安全、水保障、水支撐。”黃慶文說,建設好新時代的坎兒井,就是對傳統坎兒井最好的傳承和保護。(魏永貴)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