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非遺之活帶動旅游之火

2023年07月02日10:2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在帕米爾高原的阿合奇縣,聆聽史詩《瑪納斯》古朴悠遠的吟唱﹔走進和田市吉亞鄉,探索色彩絢麗的艾德萊斯綢如何織造﹔在吐魯番市高昌區,體驗桑皮紙制作的樂趣……在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十一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中,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演、體驗等活動,讓非遺散發嶄新的魅力。

與旅游互促互融

盛夏時節,在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非遺集市的工作室裡,游客們正在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傳承人帕麗旦·買買提的指導下,挑選喜歡的印花模戳,蘸上調制好的顏料,印在一塊塊方形布上,這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通過葡萄溝景區的平台,被全國各地的游客關注。

作為內涵深厚的文化資源,非遺豐富著旅游的內容,而旅游也為非遺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從將“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列為《“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重要任務,到今年2月發布《文化和旅游部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一系列政策為轉化利用非遺資源、豐富旅游產品,促進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提供了指導。

新疆非遺資源量多類全。截至目前,全疆有非遺代表性項目5425個,其中3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94個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315個入選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非遺+旅游’已成為新疆各地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進一步擴大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羅靜表示,各級非遺部門組織傳統工藝、音樂、舞蹈、戲曲等傳承人進景區、進歷史文化街區、進學校、進社區等,使得非遺的活態展示形式更多樣,影響人群更廣泛。

葡萄溝景區非遺集市2020年5月投入使用,2021年被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新疆傳統工藝傳承基地,目前已有8項國家級、14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駐,常駐8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在展區各顯身手,讓游客收獲滿滿。

“游客對體驗非遺技藝的熱情不斷高漲,一到暑假,參加研學游的孩子們就來了。”看著祖輩留下的非遺技藝煥發生機,帕麗旦深感欣慰。曾經,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傳承后繼乏人,從老藝人手裡學會這項技藝后,帕麗旦不斷探索傳承發展之路。她在吐魯番博物館旅游文化街區開設工作室,在重大節慶活動期間走進景區展示,還收了十幾名徒弟,她希望通過傳承的力量,讓這項技藝能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

景區的金字招牌

6月9日,在喀什高台民居景區首開區轉了一圈,6歲的游客杜可馨拉著爸爸杜長征的手,又返回了木器加工店。吸引她的不僅是用白楊樹、核桃樹、柳樹、杏樹等木料制成的木碗、木盤、木勺,還有為木器烙花紋、上色的體驗過程。看著女兒聚精會神地為木杯上完色后,杜長征買下杯子留作紀念。

高台民居建造在喀什市老城東北端一處高40多米、長800多米的黃土高崖上,經過近年的改造,於6月3日對游客開放首開區。這裡有非遺一條街,以非遺展示制作、體驗為主,包括木器制作、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手工銅器制作等近50種非遺活態展示,平均每天吸引千名游客打卡。

在莎車老城、伊寧市六星街歷史文化街區、新疆國際大巴扎等景區和旅游休閑街區,原本隱於鄉間的非遺,有機融合在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中,讓游客看得見、嘗得到、能體驗、可帶走,成為旅游的金字招牌。

在高台民居不遠處,就是喀什古城景區。帽子巴扎、木器巴扎、樂器巴扎上,非遺傳承人的“絕活兒”成了吸引游客的亮點,十余家文創店開發的非遺元素手機套、玩偶、手機鏈、筆記本等文創產品,展示了古城的文化氣息。

“目前,喀什古城有傳統工藝店鋪63家,挂牌非物質文化遺產店鋪標識牌的有47家,涵蓋傳統美食、木器、土陶、樂器、花帽、服飾制作等12個種類,從業人員約170人。”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對外宣傳科科長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爾說,喀什古城景區將非遺融入古城生活,積極培育文旅融合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呈現出蓬勃活力。

設立美食集市、美食街區,集中展示有滋有味的非遺魅力﹔充分利用旅游景區等文化場所,舉辦非遺購物節﹔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演、體驗等活動,讓各族群眾了解非遺、走近非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館工作人員田玲介紹,今年以來,文化館積極組織策劃手工刺繡展示、歌舞表演、民族器樂演奏等活動,截至目前,已開展非遺展演活動131場,惠及15萬人次。

在守正創新中深度融合

漫步在和田團城景區,街道兩旁的建筑古色古香,拼花磚牆、木雕門窗在斑駁光影中韻味無窮,一家家古朴的店裡,擺放著各類手工藝品和民族樂器等。

和田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旅游科科長趙玉梅介紹,2016年開始改造的老城區,既傳承保護了和田特色民居建筑,又把原來老舊城區改造成花園式街區,2020年和田團城景區成為國家4A級景區。“守正創新的理念不僅使老城區的傳統建筑藝術、非遺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還讓這裡成為和田市重要的網紅打卡地。”趙玉梅說。

非遺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它歷久彌新,是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

2008年,維吾爾族刺繡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哈密市文化館是該項目保護單位。2016年,哈密設立了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工作站將民間刺繡與現代化文創設計相結合,並對刺繡產品進行全新的包裝和推廣,如今這裡的刺繡已形成品牌走向全國。”哈密市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郝常立說。

“新疆旅游的深度開發還面臨諸多挑戰,必須找尋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著力點,創新發展理念與模式,產生新的產業形態與文化旅游產品,進而實現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聯動升級、增值提效。”自治區社科普及基地新疆文化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王敏認為,做好非遺和旅游深度融合,需要積極聯合各方力量,創新挖掘新疆非遺資源,利用非遺工坊等業態,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非遺旅游路線,開發非遺旅游品牌,讓非遺走進景區、校園、社區的公共文化空間,帶動新疆“非遺+旅游”高質量發展。(賈春霞)

(責編:李龍、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