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迎來觀展潮

端午節假期前兩日,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迎來觀展潮,每天參觀人數是平日的數倍之多。“吉金鑄史——青銅器裡的古代中國”是“國博廳”推出的第一個大展。160余件(組)青銅器珍品向各族觀眾打開了解中華文明早期發展脈絡的窗口,引導觀眾更加全面、准確地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與重要特質。
6月23日,80歲的新疆師范大學退休教師王國祥坐著輪椅,由女兒推著來到“國博廳”,他看得極其仔細。“夏商周時期是整個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青銅器是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是揭示早期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興盛的最重要代表性物証。”白發稀疏的王國祥興奮地說,“這次大展中的作冊般甗、天亡簋、涇伯卣、六年琱生簋等都是國寶重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特別開心。”
新疆大學大二學生阿扎提·熱合曼和幾位同學時而駐足細看,時而用手機拍照。他告訴記者,看新聞知道“國博廳”開放了,端午節專門和同學一起來看。“過去隻在中學歷史書上看到過商周青銅器,這次看到了真的,太漂亮了!它們都有3000多年的歷史,太神奇了!”阿扎提激動地說,“我把剛拍的照片都發到朋友圈了,讓麥蓋提的家人和朋友都看看。”
在一件戰國時期鷹首形蓋提梁壺前,來自阿勒泰的阿依沙·艾孜買提和爸媽看了好久。“端午節來烏魯木齊旅游,專門來‘國博廳’長長知識。在阿勒泰也見過古代青銅器,和這件文物有相似的地方。”阿依沙說。
展廳中,一件商代晚期的玉援戈,雖然迷你,卻非常搶眼。它是青銅器與玉器完美結合的禮兵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這上面的玉一定是和田玉,說明3000多年前的商代,新疆的和田玉就傳到中原地區了。”來自武漢的游客鐘鳴感慨道。
烏魯木齊市民楊章毅為8歲的兒子當起了講解員。看到“青銅器鑄造技術”這一篇章,兒子問他:“3000多年前,能做青銅器的工匠是不是很牛?”楊章毅驕傲地說:“當然,那是當時最尖端的技術,中國領先全世界。”“好厲害!”兒子高興地拍起手來。愛好文史的楊章毅對記者說,這次青銅器大展上有很多國寶珍品,通過它們來了解歷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直觀生動,他打算以后經常帶著兒子來。(張海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