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追光逐日 大漠戈壁崛起光伏藍海

6月17日上午,哈密弗光太陽能光伏電站站長馮天靜站在戈壁灘,仰望著電板上的透鏡、電池、陽光。他說,10兆瓦的電站,每年有1300萬度電走進千家萬戶。
在新疆哈密,包括弗光電站在內,一座座光伏電站星羅棋布,一列列光伏電板熠熠生輝。這片曾回響著商旅駝鈴的熱土,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光”景。
光之海
經測算,哈密全年日照時數高達3380小時,是全國日照時數最充裕的地區之一。其太陽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22.6萬億千瓦時,資源可開發量達49.38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達32.09億千瓦。
石城子,距離哈密市伊州區33公裡,是一片戈壁灘。這裡,一望無際的藍色光伏電板鋪向遼遠的地平線。
石城子光伏產業園是新疆第一個裝機容量達百萬千瓦的光伏產業園,其總控制面積達34.6平方公裡,規劃建設面積24.22平方公裡。
27家光伏發電企業在石城子入駐,單晶硅光伏電板、多晶硅光伏電板、聚光光伏電板、薄膜光伏電板……市面流行的款式,在這裡形成了規模﹔單軸旋轉式光伏支架、雙軸旋轉式光伏支架,成為人們來此打卡的網紅。
“光伏+儲能”,一座座新電站在荒原上拔地而起:華電新疆公司哈密煙墩50兆瓦光伏發電及5兆瓦儲能項目、國家電投新疆絲路坤元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巴裡坤風光同場發電及儲能項目、哈密興疆鯤鵬伊吾縣淖毛湖7萬千瓦風光同場及儲能項目……追逐陽光,還要留住陽光,這是哈密光伏新的氣象。
哈密市發改委黨組書記、副主任依布拉音·克其克說,截至今年4月底,哈密市光伏總裝機容量達266萬千瓦,相當於3.5台三峽工程發電機組的容量。前4月,哈密光伏發電量達13.59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煤43.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0.35萬噸。
光之魅
無鏈條,業難興。哈密市光資源得天獨厚,光伏產業鏈建設邁上快車道。
從光伏電站的建設與運營開始,哈密市開始逐步打通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
一期年產10吉瓦(1吉瓦等於100萬千瓦)單晶硅棒和N型硅片項目進入施工收尾階段,即將完工。這是哈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清電硅業有限公司在產業鏈建設中交出的答卷。項目經理周彥銘說,一期共投資40.2億元,主要產品是單晶硅棒和N型硅片,用於光伏電池片組件生產。逐步達產后,可帶動當地就業1300人左右,年產值約17億元。
有了硅料、硅片,誰來生產電池?哈密市招商引進了新疆未來雙碳能源有限公司,3吉瓦高效N型TOPCon電池綠色制造項目已全面開工。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新疆第一個量產的高效N型TOPCon晶硅電池項目。該公司廠務總監朱智超介紹,在光伏發電領域,目前主要應用的是PERC太陽能電池,簡稱“P型電池”。高效N型TOPCon電池是一種採用新工藝制造的光伏電池,與P型電池相比發電效率更高,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
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智能匯流箱……在哈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株洲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哈密分公司年產1吉瓦的光伏設備系列產品生產線全面投產。
在哈密,光伏產業鏈的日益完善,使這片熱土受到眾多大型企業的青睞。2022年以來,中國華電、中國能建、中材科技、國投電力、浙江運達、重慶能源、遠景能源、華潤新能源、上海電氣風電集團、中車時代電氣、清電科技等70多家國內知名企業一大批光伏產業項目紛紛落戶。
光之重
“疆電東送”於2010年啟動,至2023年3月底,哈密至敦煌、煙墩至沙洲兩條通道累計外送電量1331.44億千瓦時,哈密至鄭州累計外送電量3177.27億千瓦時。
作為送電“大戶”,哈密至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配套電源裝機已建成投運1585萬千瓦,含煤電660萬千瓦、風電800萬千瓦、光伏125萬千瓦,外送新能源裝機佔比達58.36%。光伏雖然比例不高,但是在確保電網穩定輸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疆電入渝”工程已經啟動。2022年5月,新疆重能電力開發有限公司在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注冊成立,主要負責“疆電入渝”配套電源項目建設。電源總裝機容量610萬千瓦,其中,煤電200萬千瓦,新能源41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容量中,包含光伏120萬千瓦、光熱10萬千瓦。工程預計投資321億元,新能源建設項目計劃今年7月開工。
送電工程帶動了電源建設。在“疆電入渝”工程拉動下,哈密光伏裝機容量年年大幅增長,在新能源產業中的佔比越來越高。
今年,哈密市交通領域首個綠色低碳項目——哈密市綠電交通(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樁示范)項目首批充電站投入運行。該項目共計45座充電站和292個充電樁,連通哈密電網,用上了市區周邊光伏產業園的綠電,受到市民歡迎。
綠電交通、屋頂分布式光伏、煤礦坑口分散式光伏電站……在哈密,光伏產業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魏永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