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和美共生的家園——新疆卡拉麥裡國家公園創建蹲點觀察
一群普氏野馬在荒原上奔跑(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嘯誠攝
盛夏,新疆准噶爾盆地東部,荒漠低丘間,普氏野馬悠閑踱步。
幾公裡外,巡護員阿達比亞特一腳踩在皮卡車側緣,手握望遠鏡,對做記錄的同伴念道:“(一共)18匹馬,1匹成年雄性,8匹成年雌性,6隻亞成體,3隻幼體……”說罷,他跳下皮卡:“走吧,它們都挺好的,我們別再靠近了。”
他們巡護的區域,叫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普氏野馬的主要原生地。除了比大熊貓還稀少的普氏野馬,這裡還生活著蒙古野驢、鵝喉羚、盤羊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分布著梭梭、沙拐棗等荒漠物種,並擁有大面積雅丹地貌,是全球溫帶荒漠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
國家林草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卡拉麥裡名列其中。
從保護野生動物到創建國家公園,這片土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記者近日來到卡拉麥裡,觀察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在新疆的生動實踐。
紅外相機裡的驚喜:野生動物愈發“野生”
見到李佳時,他正為從野外回收的紅外相機儲存卡不夠大而懊惱。
“真后悔卡買小了,沒想到能拍到這麼多野生動物。”來自中國林科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的李佳說是“后悔”,言語中更多是驚喜。“你看,這是一處水源點拍到的,一群蒙古野驢悠閑喝水,有五六十頭,更意外的是,這次還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中大熊貓’黑鸛!”
42歲的卡拉麥裡保護區喬木西拜保護站巡護員阿達比亞特,與普氏野馬打了20多年交道,他早已熟悉野馬家族的活動區域,練就了“聞聲識野馬”的本領。
“它們跑來了!”正午艷陽高照,巡護車突然在一處高丘旁停下。記者靠望遠鏡驗証了他的神奇聽覺,幾匹普氏野馬正在遠處山丘背后隱現,向附近一處飲水點奔跑。
“現在是產駒季,小馬駒可能在吃奶,也可能身體很弱,巡護中我們會注意盡可能不驚擾它們。”阿達比亞特說,這幾年,隨著生存環境持續向好,普氏野馬數量增多,“野”性也在增強。“原來到了冬天,野馬群時不時來找我們‘求助’,現在越來越少了。”
他補充道:“不過我們很高興,野馬不需要我們了,才是真正的野馬。”
普氏野馬一度在卡拉麥裡消失。1985年起,我國從海外陸續引回普氏野馬進行繁育,2001年首次在卡拉麥裡保護區進行野放,普氏野馬重回“故鄉”。
去年,卡拉麥裡國家公園創建申請獲批復,區域涵蓋卡拉麥裡保護區、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以及新疆奇台硅化木國家沙漠公園等,面積約1.47萬平方公裡。
採訪中,記者與多路科研工作者不期而遇。剛下過陣雨的灰褐色大地,展露五彩繽紛的嫵媚容顏。“看,矮大黃、阿爾泰牡丹草、假狼紫草……這些短命植物長勢良好,雖然它們生命很短,但給野生動物提供了支持。”新疆林業科學院博士張浩興奮地把臉貼向地面觀察。今年以來,他在卡拉麥裡統計的短命植物近80種,這些基礎研究將為完善卡拉麥裡國家公園相關本底調查提供支撐。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22年底,卡拉麥裡保護區普氏野馬總數達332匹,蒙古野驢3400余頭,鵝喉羚11200余隻,植被綜合覆蓋度由上年的8.2%提高到8.4%。
“天空地”一體:堅決守護卡拉麥裡
烈日下,新疆油田公司准東採油廠火燒山作業區,緊鄰卡拉麥裡保護區一處沙土地上,刻有“封井退出”四個紅色大字的石碑格外醒目。
指著一個長方形石槽,作業區安全環保辦副主任馬良告訴記者,這裡曾是抽油井,2018年封閉后改造成夏季為野生動物“解渴”的飲水槽。不遠處,人工種的一叢叢梭梭已有半人高,濃濃綠意隨風飄蕩。
卡拉麥裡山,哈薩克語裡意為黑色的山,域內煤炭石油等能源資源富集。成立於1982年的卡拉麥裡保護區,進入新世紀后多次違規“瘦身”,面積一度減少約三分之一,經歷了一段“黑色時期”。
吸取教訓、全面整改。自治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抓好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修復工作。
——退黑還綠。2018年12月,保護區內油田生產退出工作全部完成,284口油井完成永久封堵及地表修復工作。同時,停止保護區內開發建設,9個採礦權全部退出,173個探礦權依法全部注銷。富蘊、奇台等縣(市)及相關部門採取多種方式,完成地質和植被恢復面積超過1.5萬畝。
——增加水源地和安全通道。對原有43處野生動物水源地清理擴建同時,新建12處人工水源地,並對使用頻繁的部分水源地定期開展人工補水。在保護區南部邊界外圍建立兩條生態廊道。新建53處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其中G216線高速公路建設了新疆首座上跨式野生動物遷徙通道,確保“公路通,鐵路通,野生動物也要通”。
——地方立法。2017年7月1日起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首次單獨對自然保護地管理進行立法,明確卡拉麥裡保護區法律地位。
——全方位監測管護。人巡必不可少,技巡也尤為重要。站在保護區管理中心的指揮中心大屏前,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偉介紹,目前已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綜合管理平台,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重載雲台及紅外相機等科技手段,做到全域看、隨時調,對保護區實現全天候“雲守護”,“一句話,就是看著動物管住人。”
“當前卡拉麥裡國家公園創建任務已經完成,並通過第三方評估驗收工作,也完成設立階段相關材料的補充完善,進入待批准設立國家公園序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處負責人李基才說。
建設和美家園: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行不悖
某種意義上講,卡拉麥裡保護區側重於“封閉式保護”,而創建國家公園,則要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更加注重社區原住居民的生存與發展需求,順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相處之道,可以說是“開放式發展”。
《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要求,通過特許經營、志願服務、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等形式,吸納原住居民、社會公眾,直接加入到國家公園保護建設管理中,共享國家公園帶來的生態福祉。
調研中,記者遇到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的一支技術團隊。他們正協助自治區做好卡拉麥裡國家公園設立報批相關工作,包括規劃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發展。“卡拉麥裡保護區管護工作比較扎實,為設立國家公園打下良好基礎。”團隊負責人宮殷婷說。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國家公園創建中,卡拉麥裡保護區所涉及的富蘊縣、青河縣、福海縣、吉木薩爾縣、奇台縣、阜康市、准東管委會等地成立共建共管委員會,形成工作合力。
“野生動物生境持續改善,重要原因在於人類活動負面影響降低和正面影響增強。”保護區管理中心一位負責人說。阿勒泰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捐贈700噸飼草料作為救助儲備草料。
今年1月,一場伴有大風及持續性降雪的極端天氣來襲。阿達比亞特和同伴們焦急不安。這種天氣對野生動物,特別是仍需適應野放環境的普氏野馬而言,往往是生死考驗。監測結果顯示,野生動物一切正常。
新疆多名地方干部表示,既要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要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兩者並行不悖、相得益彰,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環境。(劉紅霞 潘瑩 張嘯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