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人民日報連發3篇“看新疆”,看了啥?

人民網記者 丁濤
2023年06月04日13:18 |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小字號

在特別大的新疆“挖呀挖呀挖”,人民日報記者看到了啥?

5月的新疆,一路繁花相送,滿目枝繁葉茂。連日來,人民日報記者楊爍壁、李亞楠、向子豐深入踐行“四力”,赴伊犁、塔城、和田等地採訪。近日,“追著花兒看新疆”系列報道連續3天登上人民日報要聞版。記者挖到了哪些好故事,故事背后有哪些看點?一起跟隨記者筆觸看看吧!

“花樣”多、增速快、綠能足

看高質量發展成效實

甜葉菊葉是一種天然優質植物甜味劑。曾經,每公斤甜葉菊葉隻能賣十幾元錢。有了提純技術,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三宮鄉的企業可以就地生產甜菊糖苷。產業鏈延長了,甜葉菊葉的價格水漲船高,每公斤能賣近300元。

甜菊糖苷生產車間。人民日報記者楊爍壁攝

無獨有偶,蘆草溝鎮四宮村引進精油加工企業,逐步形成從種植、開發、銷售到后期薰衣草秸稈再回收利用、變廢為寶的特色產業鏈。“花經濟”產業鏈不斷延長,帶動老百姓“花式”致富。2022年,四宮村718戶村民人均收入2.2萬元,比全鎮人均收入高出約2000元。

伊犁州伊寧縣天山花海國家農業產業園亞麻花盛開。人民日報記者楊爍壁攝

口岸經濟一定程度體現著一個地區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17個常年開通的國家一類口岸,是新疆擴大開放的底氣和優勢所在。5月18日,人民日報記者見証了一個新的紀錄:當天,霍爾果斯公路口岸出入境貨運車輛首次突破1000輛大關,達到1099輛,為歷史最高水平。

霍爾果斯公路口岸。劉玉龍攝

一季度,新疆外貿進出口總值達680.7億元,同比增長80.3%,高於全國增速75.5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一位。頭天採摘的蔬菜,第二天就出現在哈薩克斯坦家庭的餐桌上﹔以前要到口岸現場申報的手續,現在在手機上就能辦,每月能再增收1000多元……老百姓對快的感知更具體,也更實在。

干旱少雨、日照強、風沙大,這些都曾是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現如今,“晒太陽”能掙錢,大風也能“吹”來錢!

國家電投洛浦光伏電站是和田地區投產單體最大的新能源發電項目,在建期間用工約1500人,當地人達1000人。塔城地區的老風口—瑪依塔斯、禾角克—鐵列克提區域是新疆兩大風區,年可利用小時數7500小時。一季度,新疆風力光伏發電項目投資增長2.1倍,拉動全區投資增長7.2個百分點。

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光伏發電產業園。人民日報記者向子豐攝

致富“花樣”多、外貿增速快、綠能轉型穩,新疆把資源優勢變成了產業優勢、發展優勢,走出了新疆特色高質量發展之路。這背后,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有力的統籌推進。

今年3月以來,新疆相繼召開烏克昌、南疆、東疆、北疆片區高質量發展現場會,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謀篇起勢。5月26日至27日,自治區黨委十屆八次全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南疆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路線圖、施工表。

百家宴調百家味 團結村育團結果

看民族團結續新篇

一顆星星挂不滿天空,一塊石頭壘不成山峰。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目前有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這片土地,各民族同胞一起耕耘、共同生活。

塔城地區有1.1萬個家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組成。走進塔城市新城街道哈爾墩社區,記者趕上了“鄰裡百家宴”。來自社區14個民族的幾十個家庭,將自家特色美食擺上長條桌,大家共享美食、載歌載舞。哈爾墩社區有個傳統:把問題解決在“桌子”上。這張“桌子”,就是“鄰裡百家宴”。

“鄰裡百家宴”上,村民坐在一起分享美食,載歌載舞。人民日報記者李亞楠攝

“雖然我報道過塔城地區很多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但‘鄰裡節百家宴’我是第一次參加。”在記者看來,大伙兒湊在一起,不僅是吃美食,也在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各民族居民感情愈發深厚。正所謂:“鄰裡百家宴”,滿滿中國味。長桌調眾口,濃濃石榴情。

和田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山地佔總面積的33.3%,沙漠戈壁佔63%,僅佔3.7%的綠洲,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300多塊。在這兒,記者“挖”到了一個沙漠裡“長”出一座城的故事。

由於人多地少,2014年和田市決定興建一個新的村落。經過近10年不懈奮斗,吉亞鄉團結新村從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長”了出來。團結新村現有居民500多戶,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回族等多個民族。

多年來,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村裡各族群眾像家人一樣團結在一起。村黨支部原書記朱德榮告訴記者,各民族同胞逢年過節都會走親訪友,相互傳授種植、養殖技能,攜手開創幸福生活。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團結新村從無到有、繁榮發展,已然成為一個生動的注腳。

產業旺、生活富、村景美

看鄉村振興成色足

鄉村振興,是脫貧之后農村又一個奮斗目標。

“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之一,就是從山裡搬進了這裡的新房子。”在和田地區策勒縣津南新村,如則麥麥提·阿卜杜拉和人民日報記者分享了他的喜悅。

易地搬遷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騰挪,還帶來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如則麥麥提一家原本住在山上,以游牧為生。搬下山后,他們有了固定住所,還搞起了大棚種植,收入更加穩定。去年年底,津南新村近380戶村民人均收入達1.1萬多元。天津對口援疆工作組還為津南新村建造了村民活動中心,搬來的農牧民有了安居樂業的精神家園。

津南新村民居一隅。人民日報記者向子豐攝

靠近景區的伊犁霍城縣大西溝鄉桃花村不缺人氣,但當了一輩子農民的楊玉蘭,從沒想過在土地之外賺到錢——直到她也做起了民宿生意。如今,楊玉蘭把土地都流轉了,“心思都放在了民宿上。”眼下,桃花村已打造22家主題民宿庭院,帶動本地40多人就業,全村人均年增收2000元。

旅游熱帶火了民宿,也帶火了餐飲。塔城地區額敏縣郊區鄉甘泉村成了全縣的“小飯桌”,縣裡很多人都樂意來吃上一碗農家飯。外地學習歸來,村民馬蘭花開了家拌面館,“現在一年少說能掙20萬元。”為了支撐餐飲產業長遠發展,村裡還建了餐飲實訓基地,用於人員培訓。

額敏縣郊區鄉甘泉裡村夜景(資料圖)。陶江華攝

2022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550元,同比增長6.3%。馬蘭花心裡清楚,是游客帶火了生意——吸引游客的,是越來越美的村子。2023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如今,特色產業搞得旺,增收致富方式多,農旅融合村景美,自治區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鄉村更富、更美,老百姓的日子更甜了!

以花為媒,花團錦簇。人民日報記者挖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描繪了自治區經濟發展之花、民族團結之花、援疆合作之花、文化文明之花、幸福富裕之花,展現了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

“2018年,我來過新疆,這是第二次來,新疆變化太大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裡每個人的笑臉。”記者感慨,那一張張笑臉上,滿是百姓的幸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看杏花鬧,夏嗅薰衣草。秋收長絨棉,寒英別樣嬌。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四時有“花”。花兒都開好了,不來走走看看?

(責編:楊睿、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