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褐牛方隊拉動165億元產值

——新疆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系列報道之五

2023年03月04日10:17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在新疆,特別是在北疆牧區,3頭牛中肯定有一頭是新疆褐牛。”2月27日,新疆褐牛聯合育種群體改良技術體系領銜專家耿娟這樣形容新疆褐牛在新疆牛產業中的地位。

2022年,新疆牛存欄量690.96萬頭,牛肉產量49.37萬噸,牛奶產量222.58萬噸。其中,新疆褐牛存欄量192萬頭,牛肉產量17.6萬噸。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新疆褐牛產業發展,北疆部分地州先后啟動多個專項改良計劃,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新疆褐牛產業發展,新疆褐牛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2022年,經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准,新疆褐牛產業集群被列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在中央財政獎補資金的支持下,佔據新疆牛產業近三分之一“江山”的新疆褐牛“牛氣沖天”。2022年,新疆褐牛全產業鏈產值達165億元,比2021年提高11.3%,直接聯農帶農12.5萬戶以上。

集群效應強 種源有保障

牛是新疆畜牧業的主要畜種,產業發展基礎雄厚。新疆褐牛作為我國自主培育的第一個乳肉兼用牛品種,因具有產肉性能好、泌乳性能佳、肉品質上乘、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高、放牧性能好、飼料轉化利用率高等特點,成為北疆牧區牛產業的當家品種。

自治區畜牧獸醫局畜牧處處長孫家鵬介紹,新疆褐牛產業集群主要在北疆地區,范圍覆蓋伊犁州直、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3個地州的新源縣、伊寧縣、昭蘇縣、尼勒克縣、鞏留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塔城市、額敏縣、阿勒泰市、布爾津縣10個縣市。“集群區域總面積35.67萬平方公裡,集群區域內可利用草場面積2.13億畝,佔區域國土總面積的40%,佔全疆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31%,為發展新疆褐牛產業和打造綠色有機牛肉、牛乳產品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孫家鵬說。

目前,新疆有國家級新疆褐牛核心育種場2個、自治區級新疆褐牛種畜場6個、種公牛站1個,核心群生產母牛存欄量超過3000頭,每年可為牧區提供優質種公牛800余頭。在北京、遼寧、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種公牛站均有新疆培育的新疆褐牛種公牛。同時,每年還可生產優質新疆褐牛凍精170萬劑以上,可為疆內外100萬頭以上母牛提供優質凍精。

2019年,自治區建立新疆褐牛聯合育種群體改良技術體系,統籌推進新疆褐牛聯合育種改良計劃,集中遺傳育種、動物營養、動物疫病防控等領域的專家團隊,為新疆褐牛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通過良種繁育,新疆褐牛乳用品系核心群平均年單產由5100千克提升至6200千克﹔肉用群體18月齡的胴體重、屠宰率分別達到358.35千克和58.47%,優質肉比例提高15%以上。

鏈鏈緊相扣 增值收益高

3月1日,伊犁福潤德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切割、分揀、真空包裝、裝箱等操作井然有序。

“去年實施的新疆褐牛肉及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設項目已經完工,項目總投資2215萬元,中央財政獎補資金500萬元,自籌資金1715萬元。我們借助該項目新建了智能化儲存庫,實現了肉制品進出冷庫全程智能化,無需人工,同時還對熟食加工進行了提檔升級,豐富了熟食品類。”新疆福潤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葉亨利說。

去年,新疆褐牛產業集群被列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中央財政支持新疆褐牛產業集群的獎補資金為1億元,這筆資金給新疆褐牛產業發展添了一把火。

新疆褐牛產業集群建設項目主要在伊犁河谷、塔額盆地、額河流域的縣市推進實施。去年,新疆褐牛產業集群建設共實施了六大工程19個建設項目,總投資5.94億元。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項目建設。

近年來,新疆褐牛產業快速發展,產業鏈更加完善。目前,涉及新疆褐牛的牛肉加工企業、合作社有40家,精深加工企業6家,涉及乳品加工企業及合作社40家,涉及新疆褐牛交易流通企業5家。

去年,新疆以集群項目為依托推進園區建設,初步建成以華凌牛業集團有限公司、伊犁創錦犇牛牧業有限公司為引領,存欄量達萬頭以上的新疆褐牛養殖園區6家。不僅如此,新疆福潤德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新疆創錦福雲食品有限公司、新疆伊哈牧場乳業有限責任公司、伊牧欣乳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還形成了以新疆褐牛奶制品、肉牛屠宰加工冷藏貯運等牛肉制品與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一體的增值基地和產業鏈。

如今,新疆褐牛“一產接二連三”,形成了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發展格局。

培育新模式 帶動更廣泛

2月28日一早,尼勒克縣加哈烏拉斯台鄉加哈烏拉斯台村村民葉爾江·阿依托木就和工友們來到加哈烏拉斯台鄉羴犇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牛叫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清掃棚圈、運草拌料……在葉爾江和工友們的精心飼養下,一頭頭新疆褐牛膘肥體壯、毛色光亮。

“我和妻子在這裡工作3年了,兩人每個月有6000元收入。”葉爾江說。

加哈烏拉斯台鄉羴犇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有標准化棚圈5座,每座棚圈養殖面積800平方米,標准載畜量100頭。目前,該合作社新疆褐牛存欄量300多頭。

“合作社+農戶,這樣的聯農帶農模式在新疆褐牛產業發展中很常見,這也是最基礎的方式。”耿娟說。

近年來,隨著新疆褐牛產業全面發展,產業聯合體新模式不斷出現,如涉牧龍頭企業與養殖大戶、家庭牧場、專業合作社組建畜禽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股份合作、產銷結合、保底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增強養牛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全產業鏈增值效益中獲利。

“在這個過程中,很大程度把一些養殖散戶、小戶進行了集中,讓他們借助企業、合作社抱團取暖,形成發展合力。”耿娟說。

“阿勒泰牛業田園綜合體採用‘龍頭企業+科技示范園區+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按照‘自建示范、聯營推廣’發展思路,與農牧民形成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培訓職業牧民,提升農牧民科學養殖的專業化程度,培養更多的職業牧民和專業合作社。”華凌牛業阿勒泰田園綜合體項目副總經理龐道順說,去年,結合公司的融資擔保機制、技術服務機制和訂單農業機制,帶動當地農戶母畜繁育不低於3萬頭,1000多戶農牧民戶均增收10萬元。

去年,新疆褐牛產業集群建設項目內的縣市積極探索,開展試點,培育出“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訂單農業、職業培訓、融資監管三大服務體系,形成聯農、利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政府+銀行+保險公司+龍頭企業+技術服務公司+合作社”的合作保底分紅利益聯結模式﹔規模化、信息化、機械化和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統一回購的“三化”“五統一”帶動農牧民增收方式,“保姆式+物業式”的養殖服務模式等多種新模式。

“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小戶、散戶也參與和融入產業發展,使新疆褐牛產業發展覆蓋面積更大,覆蓋人群更多,從而迸發出更強勁的發展動力。”自治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高寧說。(熱依達)

(責編:楊睿、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