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考古迎來高光時刻

2023年02月27日10:3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2月25日,參加2022新疆考古工作匯報會的學者在參觀近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圖片展。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鄒懿攝

18項主動性考古發掘、27項基建考古,成果豐碩﹔文物保護、融合創新驚喜不斷﹔公眾考古成績斐然……2月24日至26日,在規模盛大的“2022新疆考古工作匯報會”(以下簡稱“匯報會”)上,新疆考古迎來高光時刻。

探索源流 格局出新

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開啟了新疆舊石器時代考古新格局。黍麥相逢在通天洞,表明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持續7年的考古發掘依然不斷“上新”。“2022年通天洞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它極有可能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應該在5萬年以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在匯報會上說。

曾經沉寂的新疆史前大型聚落考古,如今成果迭出。

尼勒克吉仁台溝口遺址入圍“2022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阮秋榮介紹:“2022年出土的木質車輛填補了國內早期車輛發現的空白。測年確定距今3500年,是中國車輛史的重要發現。”

北、中、南三線的舊石器遺存考古調查,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吉木薩爾小西溝遺址發現典型石核石片技術石制品,年代有可能達到10萬年以上。

塔裡木盆地北緣以奎玉克協海爾古城遺址為代表的春秋戰國時期城址的確認,開啟了早期綠洲城邦文明研究的新起點。

南疆地區史前遺址近年也被關注。南京大學教授水濤介紹,疏附縣阿克塔拉遺址是一處以青銅時代遺存為主體的大型聚落,是目前所知塔裡木盆地西緣年代最早的早期文化遺存。

“新疆史前時代考古時空框架進一步完善,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城址的發現,對理解早期天山南北社會結構演變和逐步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提供了更多的觀察視角和研究模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說。

考古中國 實証一體

2022年,“考古中國”在新疆的重大項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國家管理與文化認同考古研究——漢唐西域軍政建置體系考古中國課題全面開展,兩漢西域都護府軍政建置體系考古研究持續推進。

北京大學教授陳凌介紹:“輪台縣卓爾庫特等城址的連續發掘,進一步構建了塔裡木盆地北緣春秋戰國至魏晉時期城址發展年代序列,確認了漢晉時期絲路北道核心重鎮。”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小紅說:“奇台石城子古城在考古發掘基礎上的進一步研究,揭示了兩漢時期西域地區納入統一中央王朝后城市和社會的變化。”

“現在基本確認,奇台唐朝墩古城遺址就是唐代庭州蒲類縣縣城。我們發掘清理出唐代至元代時期的院落、佛寺、景教寺院、浴場等遺跡,反映了古城繁盛的社會經濟和多元融合的文化面貌。這些考古發現,對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有重要啟示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魏堅在匯報會上的發言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

作為我國乃至世界罕見的早期景教遺址,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的發掘備受矚目。中山大學教授劉文鎖介紹:“遺址出土了千余件(組)重要文物,進一步印証了新疆歷來是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

2022年,為配合基本建設或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實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地州市文博單位,在南北疆開展考古發掘27項。“所發掘遺存上自青銅時代,下至元明時期,這些成果已成為主動性考古項目的重要補充。”李文瑛說。

科技融合 文物煥新

3500年前的文物如何在考古現場“保鮮”?在本次匯報會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師余騰飛揭開了謎底,“吉仁台溝口遺址出土的木質車輛非常脆弱,我們第一次嘗試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同步開展,通過搭建臨時保護棚、清理、信息採集、加固、提取、包裝,實現了預期目標。”

“文物保護能力的提升,讓越來越多文物‘活’在當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黨志豪說,去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新疆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出土的唐代紙質文書進行搶救性修復,以課題帶動技術創新,讓237件殘破文書風採重現,最大限度保護了其原有歷史和藝術價值。

與此同時,在新疆考古發掘和研究中,多學科綜合研究的理念和工作模式已成為新常態,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此次匯報會上,四川大學副教授李蘭作了《新疆輪台縣奎玉克協海爾古城遺址環境背景研究成果匯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逸宸匯報了《古DNA研究揭示五千年來新疆人群演化歷史》,不同的研究角度給人們帶來新的啟發。

“多學科綜合研究在新疆考古工作中的廣泛應用,有助於更准確生動充分地揭示新疆考古發現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實証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有效管轄,生動闡釋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事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李文瑛說。(張海峰)

(責編:楊睿、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