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干事創業融入中國發展(新時代·我在中國)

2022年11月20日10: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阿斯木·穆罕默德(左)為顧客介紹店內飾品。本報記者 劉 慧攝

《人民日報》(2022年11月20日 第07版)

從中國傳統建筑中汲取設計靈感,親身感受共建“一帶一路”勃勃生機,見証中國航空維修行業蓬勃發展,策劃藝術展覽增進文化交流……多位外國友人與本報記者分享了在中國工作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

 “我要繼續在這裡生活、工作”

本報記者 王海林

靈動的線條在畫布上交錯延展,不停變幻的軌跡讓人捉摸不定——在“跨越與對話”中意友誼國際藝術交流活動暨劉若望、雅各伯藝術雙個展上,意大利藝術家雅各伯·德拉喬內的一組名為“蹤跡”的作品引得觀眾紛紛駐足觀賞。

“我的每一幅畫作都是生活的縮影。到目前為止,我人生近一半時間在中國度過,怎麼可能不把在中國的經歷繪入畫裡?”雅各伯用流利的中文回答著記者的提問。“繪畫時,我會使用丙烯顏料一層層涂抹疊加,這就像我對中國的認知過程——從最初的幾乎一片空白,到了解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這幅畫作也就越來越立體生動。”

雅各伯自幼熱愛藝術,曾在米蘭大學修讀平面設計與印刷工藝。2001年,懷揣著對中國傳統和現代藝術的熱愛,他來到北京。“我原本計劃用兩周的時間了解中國,但后來發現時間遠遠不夠,這一待就是20多年。”雅各伯說。

雅各伯不僅是一名熱愛繪畫的藝術家,還是搭建意中藝術交流平台的國際策展人,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雅各伯對記者說,“作為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意大利和中國兩個文明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讓遠隔萬裡的中國和古羅馬聯系在一起,馬可·波羅、利瑪竇等友好使者開啟了數百年交往與友誼,成為兩國友好的橋梁。“我希望跟隨他們的腳步,做意中文化的交流使者。”

“痕跡TRACCE”“創作對話”“字母匠人”“當代及未來:海河美術館開館邀請展”……這些年,雅各伯參與策劃了多個藝術展覽,讓更多中國藝術愛好者感受到意大利文化的獨特魅力。他表示,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一系列意中文化交流活動相繼舉行,意大利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今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重啟,為進一步深化兩國文化旅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新機遇。“我希望未來繼續通過繪畫的方式向兩國民眾描述和表達我對中國的理解,用藝術搭建溝通的橋梁。”雅各伯說。

談及在中國生活多年的感受,最讓雅各伯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國的發展。“我很幸運能夠見証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人驚嘆。”他以北京的地鐵發展為例,“剛來時,北京隻有兩條地鐵線。現在的運營線路越來越多,乘地鐵幾乎可以到達北京市區各處。”

雅各伯同中國的感情越來越深,他已在中國組建家庭並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証。“我在意大利出生,在中國生活。中國現在是我的家,我要繼續在這裡生活、工作。”雅各伯說。

 “在中國實現我的建筑理想”

本報記者 朱玥穎

“中國承載著我的建筑理想。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度,每天都有新變化。”在位於北京CBD的工作室裡,日本建筑設計師青山周平與本報記者分享了他的中國故事。

2005年,青山周平從東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來到北京實習。很快,他就決定長期在北京發展,在這裡實踐他的建筑理想。

“我的一些建筑設計理念受到中國胡同的啟發。”為了深度研究胡同的設計風格,青山周平在北京的南鑼鼓巷一住就是10年。在他看來,胡同不僅是歷史留下的傳統建筑,也代表著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胡同空間雖小但蘊藏無限的設計可能﹔另一方面,胡同中的共享空間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青山周平舉例說,“很多人會把自家的凳子、桌子、沙發等家具放在胡同的公共空間裡與大家共享。家具從室內延伸到室外,拓展了社區空間。胡同的房間雖小,但家的空間變大了。”

結合日本小戶型住宅的設計經驗和在北京胡同生活帶來的靈感,青山周平曾改造一間五口之家居住的35平方米住宅,讓原本狹窄的房屋變得舒適宜居。他還曾將一間6.8平方米的房屋改造成集臥室、廁所、廚房、餐廳、書房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套間。一次,為了仔細勘察一間住宅的改造細節,青山周平曾在一位客戶的家中住了一天一夜。“走近這個家庭,我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被他們的熱情淳朴深深打動。”

在廣州嶺南古村港頭村參與傳統建筑改造,在雲南昆明打造“移步換景”式的獨棟書店……“17年來,我去過中國許多城市和鄉村,各地不同風貌的建筑也讓我思考,讓我在設計過程中更加關注人與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青山周平感慨,這些年,他親眼見証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剛來北京時,北京隻有首都國際機場T1和T2航站樓,后來建成了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和大興國際機場。中國數字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快遞外賣、掃碼支付、線上購物、在線教育……在中國的生活非常便利。”

在這裡,青山周平經歷了許多難忘的人生時刻。2012年,他進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修讀博士學位,並在北方工業大學擔任講師。2014年,他創立了步麓建筑設計事務所。“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北京就是我的家。”在與中國友人相處中,青山周平收獲了溫情和友誼,“下雨天,鄰居會幫我收回晾在外面的衣服,讓我倍感溫暖﹔中國學生勤奮好學、做事高效,讓我很佩服﹔我現在能把中文說得這麼好,還要感謝中國朋友耐心的幫助。”

未來,青山周平打算繼續留在中國工作生活,“中國有著巨大的包容性,我在這裡學會了和空間對話,學會了怎樣為人們打造理想的居住環境。今后,我會努力經營好我的建筑設計事務所,同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交流和合作,在中國實現我的建筑理想。” 

“共建‘一帶一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本報記者 劉 慧

新疆國際大巴扎坐落於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巴基斯坦商人阿斯木·穆罕默德在這裡經營著一家名為“獨一無二”的首飾店,“我有七八個巴基斯坦朋友也在這裡做傳統手工藝品生意。他們都很喜歡這裡的環境,生意好做,離家也近。”

199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阿斯木來中國新疆旅游時,發現這裡的手工藝品、絲綢布料非常精美,帶回巴基斯坦后很受歡迎,“尤其是中國的絲綢,染色加工后,制成我們當地傳統服飾,銷路很好。”感覺到其中蘊藏的商機,此后他多次往返於兩國間從事進出口貿易,將中國的商品帶回巴基斯坦,也將巴基斯坦的手工銅器、木器等工藝品帶到中國。阿斯木的生意越來越好,還在烏魯木齊最熱鬧的國際大巴扎開起了店鋪。

走進阿斯木的首飾店,眼前是各種充滿異域風情的精巧飾品:釘珠、水鑽、流蘇、亮片……琳琅滿目的首飾把店鋪裝點得格外引人注目。“我一直想做一些不一樣的產品。”阿斯木指著一排精美的首飾三件套介紹,“這些飾品都是我妻子親手設計的。”這些年,阿斯木和妻子賽依達·阿不力孜經常到巴基斯坦、阿聯酋、印度等國進貨,了解當地飾品的流行趨勢,再由妻子親手繪制圖紙、選購原材料,繼而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首飾。

夫妻倆熱情地給記者展示著店內的產品,除了他們自己設計制作的首飾,還有來自巴基斯坦的傳統手工耳環、來自阿聯酋的金項鏈……許多飾品都是僅此一件,深受顧客喜愛。每年,都有不少當地人和游客來到他的店鋪,選購這些飾品。

“我在中國生活得很開心!”阿斯木說,這裡有他的家人,也有他的事業。這些年,他的首飾生意越做越大,還開了分店。“家裡的生活水平也上了一個大台階,不僅買了新房子,還買了車。我的兒子今年被北京理工大學錄取,現在在北京上大學。”說起自家生活,阿斯木滿面笑容,未來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仿佛店裡的飾品一樣,閃爍著光芒。

去年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新疆地區正通過中巴經濟走廊同巴基斯坦緊密相連。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中巴經濟走廊如今早已碩果盈枝。“不僅有力推動了巴基斯坦經濟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新疆的發展。”阿斯木與記者分享了他的觀察。隨著巴基斯坦的鐵路、公路和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巴基斯坦與中國之間的貨物運輸越來越通暢,運輸成本降低、運輸時間縮短,極大地促進了兩國間的貿易往來。“我的生意也隨著兩國間物流合作的升級越來越好,共建‘一帶一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阿斯木說。 

“在中國的工作經歷給我的職業生涯帶來很強的獲得感”

本報記者 劉 歌 人民網記者 何 蒨

在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旁的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的車間內,總經理陳健聰正和技術人員在一架客機內討論“客改貨”作業的具體細節。陳健聰來自新加坡,已過不惑之年的他談到“航空維修”“客改貨”等話題時,總有說不完的話。

陳健聰與中國頗有淵源。早在20年前,他就曾和全家人一起來到中國,與在這裡工作、生活的哥哥姐姐團聚,一同慶祝春節。“那是我在中國過的第一個春節,讓我親身感受到中國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陳健聰回憶道。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后,他入職新加坡一家航空公司,擔任飛機維修工程師,並於2009年被派至上海,在一家飛機維修公司負責管理工作。“剛來中國時,我對周圍環境比較陌生,但身邊的同事都很熱情友好,我很快與他們熟絡起來,與他們的交流溝通也讓我的中文慢慢變得流利。”

2018年,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陳健聰加入了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客改貨’是中國航空維修領域的新發展方向。”陳健聰介紹,乘著中國“客改貨”業務發展的東風,他所在的公司正積極轉型,希望通過這一業務拓展未來的商業空間。“我們剛剛交付了第500架定檢飛機,已經完成二期機庫的建設和投產運營,員工人數也從起初的1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300余人。近兩年公司的‘客改貨’訂單已經排滿,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陳健聰說,“在中國的工作經歷給我的職業生涯帶來很強的獲得感。”

在華工作多年,陳健聰見証了中國航空維修產業發展壯大的過程:合資建立維修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航空維修行業這些年實現了快速發展。“記得20多年前,中國的客機還需要去其他國家進行技術維護與修理。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國航空維修的安全性、規范性和質量大幅提升,逐漸實現了本地化維修。”陳健聰說,2003年令他印象深刻,“那年我去了新疆,帶回兩架飛機送到新加坡維修,那是我最后一次將中國飛機承接到國外進行維修,此后,越來越多的飛機在中國就可以完成維修。”

在陳健聰看來,目前中國的航空維修水平與安全性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標准”。他認為,這離不開專業人員素質與技術能力的提升,“飛行安全事關重大,平時工作必須非常嚴格。技術培訓、安全培訓等都要從基層開始,這需要花時間培養,中國通過不斷努力做到了這一點。”

休閑時間,陳健聰喜歡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吃一頓熱辣的火鍋,“滾燙的火鍋紅紅火火,寓意很好。”他還經常到公司附近的湖邊跑步健身,見証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改變,“好天氣越來越多,天空總是很晴朗,這些都讓我越來越喜歡這裡的生活。”陳健聰告訴記者,他已經取得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証,並受聘成為中國民航大學的客座教授,“我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也對這片熱土的發展充滿信心,未來期望我的孩子也能來到這裡工作、生活,發展自己的事業。”

(責編:李龍、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