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喀什古城:從危城到5A級景區

2022年10月09日10:1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金秋時節,漫步喀什古城,無論訪縱橫交錯、曲徑通幽的街巷,賞層疊錯落、古朴美觀的民居,或逛巴扎、看街景,總會被古城的獨特氣質所吸引。

“你可以一眼望穿烏魯木齊的五臟六腑,但你永遠無法看透喀什那雙迷蒙的眼睛。”作家筆下的喀什充滿著無盡的神秘。

人們流連於古城熱鬧的街區,感動於古城居民燦爛的笑臉,迷醉於絲路古道千年遺韻,有誰會想到,過去她卻是破敗不堪的“危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的一項項重大決策部署在喀什古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層層疊疊的民居,結構更加堅固、能抗8.5級地震。巷道增寬,打通了消防救援通道。“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水管牆上挂,解手房上爬”的生活尷尬一去不返。

如今,喀什古城還是一樣的建筑風格、一樣的歷史街區、一樣的民俗風情、一樣的傳統店鋪,居民卻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好日子。

文化古城,產業新城。驀然回首間,一個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喀什古城,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得到世界的認可。

一座危城

古城危急 國家施救

喀什人以“古城”為符號,為其傳承下來的西域風情和絲路文化所驕傲。1986年,喀什市成為新疆第一個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

矗立在吐曼河邊,幾百條彎彎曲曲、幽深靜謐的街巷,一座座古朴的特色建筑……作為維吾爾族建筑智慧的結晶,古城最迷人之處,在於她將千百年來居住在這裡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承載和留存下來。徜徉在喀什古城,仿佛歷史和時間都已凝固。

但古老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態,與當下的生活需求發生沖突的時候,喀什古城就成了“游客眼中的美,居民心中的痛”。

在被作為遺址公園保留下來的喀什高台民居,仍可看到古城改造前的樣子:600多座用泥巴和楊木搭建而成的房屋,在400多米長的高坡上鋪陳開來,巷道最寬處僅6米,窄處不過1.5米。

喀什人也為“古城”憂慮。自清末經過一次有計劃地擴建后,古城基本處於無序發展狀態。居民獨創的半街樓及過街樓和數百條街巷縱橫交錯,把古城變成幽深的“迷宮”。

69歲的麥麥提·沙吾提,世居於古城內的喀依瑪克巴扎巷,改造前,一家三代擠在幾間破舊的土房子裡。

“當年兒子結婚,我就想原址重建新房,可鄰居們不願意,因為很多牆是共用的,這邊拆那邊就塌了。”麥麥提說。

隨著時光的流逝,喀什古城裡的許多房子破舊不堪,牆壁開裂過大、牆體坍塌,難以抵擋雨雪地震的侵害。“下雨、下雪后,街道辦干部用桶、盆幫著居民把積在巷道的水弄出去,不趕緊弄出去,就會泡壞牆體,雪會壓塌房屋。路太窄,發生火災,消防車進不來。”古城改造之前,街道辦的干部們沒少操心。

最令人擔憂的是,喀什處於地震活躍帶,生土夯筑的房屋大多缺乏抗震能力,一旦發生大地震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008年,喀什古城改造的動議得到國家和自治區的高度重視﹔2009年全面啟動了喀什古城區危舊房改造綜合治理﹔2010年喀什古城核心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2013年重點推行外圍片區改造。

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喀什古城的特色被最大限度保留下來,包括1個核心區,27個外圍片區。

經過充分征求各方意見,喀什市政府提出了3種改造方案供居民選擇:易地建樓安置、政府統建房屋主體,居民自行裝修﹔居民自建、政府補貼。

截至2020年底,累計投入資金70.49億元,完成喀什古城危舊房改造49083戶、507萬平方米,對古城區28個片區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推進”的原則,集中連片打造核心區15條街巷和外圍區域18個特色街區,大大改善了古城居民的生活居住環境,提升了整個喀什的城市品位。

古扎社區位於喀什古城的核心區。轄區內道路整潔、屋舍井然,醫療、教育等機構齊全,居民10分鐘就能趕到社區衛生室,小朋友不出街區就能進入幼兒園、小學上學。社區黨支部書記熱則葉·麥麥提說:“居民一步邁進了現代都市生活。”

一大突破

一戶一設計,留下“靈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喀什古城有名的建筑木雕工匠阿布力孜·阿不都拉曾分別參與新疆人民會堂的建筑設計及北京人民大會堂新疆廳的內部裝修。

他家的房屋始建於1980年,也是他親手設計和裝修的。在古城整體改造過程中,他家的老房子作為優秀民居被保留了下來。

“聽說要對古城進行改造,我父親最擔心古城傳統的建筑風貌會受到破壞。”阿布力孜的女兒木卡熱木回憶說。

讓她父親沒有想到的是,大規模“修舊如舊”的改造,隻為古城換了副“筋骨”,卻永遠留下了古城的“靈魂”。

“一對一設計”“修舊如舊”成為喀什市的一大創新。改造和維修時盡量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的構件,力求改造后“不是古城,勝似古城”。

來自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天津大學等單位的知名建筑設計師和文物保護專家,在對確定保留的建筑進行改造設計時,專門與各家房屋主人“一對一”溝通,使最終改造的新居實現了“三效合一”:基本保留了原貌,滿足了居家新需求,增強了房屋抗震性能。

“我們充分聽取居民意見,採取‘一戶一設計’方式,做到保持古城原風貌,符合居民改造意願,保証房屋安全抗震。”喀什市古城區危舊房改造綜合治理指揮部辦公室的趙東江說。

俗話說“眾口難調”。一個涉及22萬人的大工程,沒有“釘子戶”是不可能的。在花帽巴扎開店的麥麥日夏提·阿布都拉老人,就是出名的“難纏”。

“政府怎麼會給我拆了房子免費蓋呢?我才不相信!別想騙我!”麥麥日夏提氣憤地對著那些正准備改造的人說,“你們就傻瓜一樣等著房子和店面消失吧!”

時任亞瓦格街道辦古城改造辦公室主任的地力木拉提·依明,每天都去巴扎裡給商戶們做思想工作,但麥麥日夏提就是躲著他們。

“這條街道可是古城區最繁華的地方。如果拆除不建,或者將花帽巴扎遷進樓房裡,那不僅這個花帽巴扎會消失,就連我們的生活和這門手藝都不會存在了。”麥麥日夏提是堅定的反對者。

地力木拉提和喀什古城改造辦公室的干部耐心地給他講政策,慢慢地老人被感動了,他舉起榔頭,將自己店鋪的一面牆砸了下來,同意改造。不僅如此,他還寫了一封給古城居民的信,幫助古城改造辦的干部給其他居民做動員。

如今,嶄新的花帽巴扎呈現在他眼前:硬化的道路,漂亮的店鋪,還有可以展覽花帽的廣場,花帽巴扎繁華依舊。

5年的改造,喀什古城裡別具一格的木雕、鐵藝、繪畫在這裡隨處可見,7000多戶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民居被修繕加固,完全保留原有風格,古城的傳統形態容貌和原有空間格局得到保護。

在畫廊街,努爾·麥麥提老人開了一間畫廊。他的許多畫作裡,都保留著喀什古城改造前的原始風貌。他說,古城改造得非常成功,東北端的高台民居被作為遺址公園完整保留下來,其他部分進行了保護性、提升性改造。現在,努爾仍在用畫筆記錄這座古城的變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赴喀什古城區考察后認為,喀什古城區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傳統生活習慣,有很多經驗值得推廣。

一個范本

一樣的古城,不一樣的生活

“古城改造一新,但祖輩傳下來的營生並沒有丟。”40歲的銅匠傳承人小凱提·木沙說,政府專門為鐵匠、銅匠等匠人規劃了“鐵匠巴扎”,讓一些古老的手藝形成規模,吸引更多的顧客。

漫步在街巷縱橫、蜿蜒曲折、形如迷宮的喀什古城,花盆巴扎、鐵匠巴扎、帽子巴扎、手工藝品巴扎……這些特色街區充分保留了古城區的原有形態、建筑風格、民俗文化、人文風情。

“我們將喀什古城改造和旅游發展深度融合,保留和提升喀什古城內的手工藝加工、特色餐飲、文化演藝等旅游業態。”趙東江說。

喀什古城核心區改造完成之際,也是喀什古城國家5A級景區創建之時,這種歷史性的機遇千載難逢。2015年7月,喀什古城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成為新疆第一個國家5A級歷史人文景區。

悠久的歷史代表過去,與時代接軌方能走向未來。生活在喀什古城安居樂業的居民,與游客和諧相處,並向游客展示著生活、經商的真實場景。

“古城區改造后,我多了4間店鋪,1間自己開超市,其余3間出租,一年下來,我比以前多掙4萬元。”68歲的古城居民阿迪力·買買提說,“現在腰包鼓了,這真得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看見廣闊發展前景的,還有眾多來喀什的游客,他們在古城變成“創客”。一大批年輕人來到這裡創業,旅拍店、文創店、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喀什古城帶來新鮮活力。

“我回到這裡,一是對文創產品有很大興趣,二是看到了家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江西上了6年大學的麥吾蘭·圖拉克畢業后回到喀什,開了間復古寫真體驗館。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陳列著特色紋飾的T恤、布袋和店主收集的各種復古飾品,也承載著店主對未來的期望。

一個新思路點亮一個地方,一群年輕人闖出一條新路,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發展,如今的古城正激發澎湃活力。

“第一次來喀什旅游就愛上了這裡,在古城開了沐色民宿和沐色咖啡館。”河南姑娘王瑋一邊在操作台忙碌,一邊與天南海北的游客分享自己的經歷,“這裡有雅致的老建筑,有善良淳朴的人,我喜歡這裡的安詳、緩慢和寧靜。”

“喀什古城區保護綜合治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新疆的關懷,深得喀什市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有力體現。”喀什地委委員、喀什市委書記文福來說。

一街一特色,萬家萬風情。隨著旅游興疆戰略的持續推進,喀什古城已成為喀什地區全域旅游中的核心品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韓沁言)

(責編:楊睿、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