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哈密天山北路墓地140件陶器完成修復

2021年11月04日10:3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哈密天山北路墓地140件陶器完成修復

3000多年前,生活在新疆哈密地區的人們審美喜好如何?10月29日,記者從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館)了解到,該館一批修復完成的陶器,向人們展示著古人的審美觀。

這批修復成功的陶器共有140件,器型多為單耳和雙耳罐,不少陶器還帶有精美單色彩繪,它們均出土於天山北路墓地。該墓地是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新疆地區東部的一處重要遺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過幾次考古發掘,哈密清理了700多座墓葬,出土了上千件陶器、青銅器。“這些陶器為進一步研究新疆陶器的發展,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館)文物保護部主任庫爾班·熱合曼說。

然而,歷經千年歲月,這些陶器出現殘斷、裂縫、破碎等“疾病”,有的陶器胎體甚至開始酥粉化……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館)為保護好這批陶器,和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編寫了陶器保護修復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復后,於今年5月啟動修復項目。

負責修復這批陶器的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器物修復組組長方盾介紹,這些陶器大多為手制夾砂彩陶,彩陶表面有黑色陶衣,紋飾以黑色礦料繪制而成。“陶器制作規整,胎體厚薄很均勻,紋飾簡潔精美,線條細膩均勻,有些紋飾圖案和中原文物的紋飾圖案相似,說明當時這裡和中原已經有較多交流。”方盾說。

修復人員先從陶器中挑選12件陶器殘片,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超景深視頻顯微鏡等手段對陶瓷的組成成分、基體形貌等進行分析。在了解清楚每件文物的病害情況后,再為它們“量身定制”出一套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

“陶器上面有硬結物的,要用竹刀片一點一點剔掉。破碎嚴重的,要憑借經驗看殘片茬口去拼接。陶器彩繪脫落的,還要用礦物顏料按原有紋飾補繪上去……”方盾說,有一件陶器上的彩繪非常精美,紅底黑彩,水波紋線條,線條間距僅有2毫米,需要在放大鏡下補繪,“以此來看,當時的制陶技藝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彩陶被譽為人類童年的藝術,它以特有的圖像“語言”記錄和再現人類童年的生活圖景、文化習俗和精神信仰。

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館)副館長嚴楓介紹,此次修復的這批陶器,多是雙耳平底罐、桶、杯、壺等,裝飾圖案主要有三角紋、折線紋、水波紋等。從出土的器型和裝飾圖案來看,它們跟甘肅地區的火燒溝文化、四壩文化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同時跟青海地區的馬廠文化遺址出土的器型和裝飾圖案也有相同和接近之處。這說明,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當時的哈密地區已經和中原有著文化上的聯系和交流。(趙梅)

(責編:楊睿、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