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記優秀地質專家成守德

“我們這代人,黨叫干啥就干啥,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8月13日下午,烏魯木齊市友好北路新疆地礦局家屬院,87歲的新疆地礦局地質礦產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成守德,用一句質朴的話語,道出了那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
生在西南、學在東北的成守德,在新疆地質戰線奉獻了63年,直到84歲才告別工作崗位。
書櫃裡整齊擺放的一排排榮譽証書和一枚枚獎章,訴說著成守德為新疆地質事業奉獻一生的榮光。
時刻准備著,讓祖國挑選
“老師說,國家發展經濟,需要地質人才。”就讀於重慶清華中學的成守德,1952年高中畢業時,堅決報考了剛剛組建的東北地質學院,從此,與地質結緣。
為了讓國家培養的人才盡快投入到經濟建設事業當中去,地質學院將原本4年的學制,壓縮成了2年。
1954年,結束畢業實習的成守德,在志願分配欄裡,堅定地寫上“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5年,他被分配到原地質部中蘇合作第十三大隊,跟著蘇聯專家學習區域地質調查,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大規模地質普查。
那時的新疆,是地質空白區。為了摸清新疆礦產資源的家底,成守德跟著蘇聯專家,從伊犁河谷到塔裡木盆地、從昆侖山到羅布泊,走遍了新疆的角角落落。
1957年,成守德開始獨立承擔區域地質調查任務。
再苦也不說,祖國需要我
“有一次剛到羅布泊,我就外出勘查,結果迷路了。到天黑,車沒油了,還是沒有找到宿營地。”說起60多年前的羅布泊遇險記,成守德語氣平靜得像是講述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一般冒險的事情,我干得最多,因為我是大隊團支部書記,又是普查小隊隊長。”成守德說,“我必須沖到前面去。”
天山腹地,與雪豹狹路相逢﹔北塔山上,與殘匪持槍相峙﹔昆侖山裡,命懸一線幸運跳馬……每一次的死裡逃生,都縮小了新疆地質空白區的面積。
“區域地質調查確實苦,但遇到困難克服困難,就是最開心的。”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成守德,忽略了每年3—4月出隊11月返回的漂泊,不計較每天20公裡直線爬山過河的艱辛,不介意人背、肩扛、馬馱採樣礦石的勞累,忘卻了白天跋涉夜裡挑燈接圖的辛苦……
1963年,成守德主編出版了新疆第一幅地質圖(1︰20萬)。此后兩年的時間裡,在新疆地礦局原總工程師胡冰的率領下,陸續出版了全疆地質圖(1︰100萬)、礦產圖(1︰200萬),以及大地構造圖(1︰250萬)。到1965年,真正摘掉了新疆地質空白區的“帽子”,新疆大地神秘的面紗被逐步揭開。
既然選擇了,就要干一輩子
木柄錘、塑膠柄錘、一體成型錘,在成守德家,他一生用過的三柄錘子,跟獲得過的所有榮譽一樣,被很好地收藏著。
這些物品不光見証了成守德63年的地質生涯,更見証了新疆地質發展變遷的歷史。
1978年,成守德調入新疆地礦局地質礦產研究所。他第一個用板塊構造觀點,重新解釋了新疆地質構造,主編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生礦產成礦規律及預測圖說明書》等。
“有一次,我們在阿克蘇柯坪區域調研時,從奧陶紀石灰岩裂縫裡發現了瀝青。這說明地下有油。”1980年,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他大膽提出:在塔裡木盆地西北邊緣早古生代,碳酸鹽岩裡含油,找到大型油氣田的可能性很大。
1984年,塔裡木盆地沙參二井噴出強勁油氣流。海相地層也能成油的理論研究得到現實印証。
2000年,65歲的成守德辦理了退休手續,可他依然沒有離開自己熱愛的地質事業。“歷經千難萬險才拿到的調查數據和資料,還有很多沒來得及分析歸納。”他說。
“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國家培養了那麼多年,那就是要干一輩子的。”從大學畢業,到2018年真正停下手頭的工作,成守德沒離開過地質行業。
他先后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研究項目中有13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獎,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兩次被評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王亞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