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有我們守護,請祖國放心”

——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馬軍武

2021年07月05日15:5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有我們守護,請祖國放心”

“作為黨員,為國護邊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會時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這裡一直駐守下去。”6月28日,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185團4連職工馬軍武說。

被譽為“西北邊境第一團”的兵團第十師185團,駐守在祖國版圖的西北端。在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界河——阿拉克別克河邊的桑德克哨所,矗立著一座14米高的木質瞭望塔。它建造於1964年,已經守護邊疆半個多世紀之久。

1962年,為鞏固邊防,1.7萬多名有志青年響應祖國號召自願報名,陸續來到邊境一線屯墾戍邊。

“半碗黃沙半碗風,半個百姓半個兵”。第一批兵團人來到這片荒原時,這裡沒有一座“站著”的建筑物。挖好了能勉強鑽進去住人的“地窩子”,開墾出第一塊庄稼地,建一座自己的瞭望塔。幾十年來,185團民兵一直守護著這座瞭望塔,在邊境線上晝夜守望。

“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國土”

6月20日,馬軍武夫婦和平常一樣,登瞭望塔、巡河、守水、護林……開始了新的一天。馬軍武和妻子張正美駐守的桑德克哨所被人們稱為“夫妻哨所”。

1988年,馬軍武接過父親護邊員的工作,在界河邊上守著瞭望塔巡邏護邊直到今天。

阿拉克別克,哈薩克語意為“少女的耳環”。這條彎彎曲曲的界河就是天然的國境線。1988年春,融雪型洪水肆虐,河岸在桑德克發生決口。經過16個晝夜的奮戰,終於堵住了決口。

“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國土。”馬軍武那年19歲,剛參加完抗洪就把家搬到了桑德克龍口,為的就是守住這條每年春天都有決口危險的河流。

1992年,23歲的馬軍武從185團9連娶回了開朗愛笑的姑娘張正美。從此,孤獨的瞭望塔下有了一個溫暖的家。每當馬軍武沿著界河巡邊時,張正美就守在瞭望塔上盼著丈夫回家。

當時的哨所就是一間隻能擋風不能避雨的土坯房,照明點馬燈,取暖燒羊糞,喝水在界河裡挑。冬季大雪能有一人多高,唯一露出地平線的就是瞭望塔。

“這裡就是這樣,路到頭、水到頭、電到頭、人到頭,在這裡,需要不停地挑戰自己,才能扎下根。”馬軍武說。

“一生隻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

1995年,馬軍武夫妻倆咬著牙把剛剛斷奶的孩子送到十幾公裡外的親戚家托養。送走了孩子,界河的洪峰再次襲來。馬軍武劃著皮筏去河道清除堵塞閘口的雜草枯枝,沒想到危險發生了。“皮筏被浪卷了進去,轉眼連人影也看不見了,我隻能在岸邊順著水流向前跑,跑了足足有5公裡,跑到最西面的大樹林時,他浮出了水面,我這才把他拽上來。”張正美回憶道。

從1988年哨所成立,馬軍武用自制的樺木旗杆在瞭望塔下第一次升起國旗,到后來,這樣的升旗儀式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默默無聲卻風雨無阻。如今,哨所修建了磚瓦房,旗杆也換成了新的。每天早晨,在祖國最西北邊的“夫妻哨所”,都會有國旗迎著朝陽和瞭望塔一同挺立在邊境線上。

2008年,哨所又新建了一座鋼結構的瞭望塔,比老塔更高。

馬軍武說:“看著老的瞭望塔,父輩們在這裡奉獻、奮斗的精神,會一直激勵著我,這也是我一直堅守的原因。我想我會永遠留在這裡,把這種奉獻精神、奮斗精神傳承下去。”

不善言語的馬軍武,把多年來的經歷匯成了一句話向祖國匯報,“一生隻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

“其實我一輩子就做了這麼一件事,守住界河,守好國土。我會一直在哨所守護下去。有我們守護,請祖國放心。”馬軍武說。

“時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2010年7月1日,馬軍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3年后的7月1日,張正美也宣誓入黨。站在鮮紅的黨旗前,馬軍武親手為張正美戴上黨員徽章。從此,一年四季,黨員徽章一直佩戴在兩個人胸前。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馬軍武成了大忙人。在哨所和抗洪守土紀念館,給前來接受紅色教育的黨員干部講述那激蕩人心的抗洪守土保衛戰,受邀去各地做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報告。

馬軍武說,近年來,哨所的工作條件逐步得到改善。2006年,他們告別土坯房,搬進新哨所,幾個月后新哨所通了電﹔2010年,哨所通了水泥路﹔2017年,哨所來了一批新護邊員,從此,兩個人的堅守變成了一群人的堅守……

一個個時間節點,見証的是桑德克哨所生活工作條件的改變,而不變的是馬軍武、張正美夫妻二人甘於清貧和寂寞、甘於吃苦和奉獻的初心。

“以前守邊、護邊,是因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現在,更多的是對黨和政府的感恩。”馬軍武說,這幾年,從國家到自治區,都加大了對邊境村和團場的扶持力度,老百姓的收入不斷增加,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我要時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隻要祖國需要,隻要戍邊需要,再苦再累我都不怕。”馬軍武說。(宋雅文)

(責編:楊睿、馬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