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援疆教師秦貞平愛洒天山

2020年07月07日15:56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援疆4年,頭一次見到這樣的陣容。”山東省援疆指揮部黨委副書記鄧澤宇前些天接待了一隊突然到訪的特殊客人。這隊客人是來自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巴仁鄉的本地教師,他們向鄧澤宇遞上一摞厚厚的申請書,為的是替全鄉387名教師傳達共同的心聲——請援疆教師秦貞平留下。

這隊教師有的來自鄉教育辦,有的來自鄉村小學或幼兒園,老師們的語氣中帶著趕路而來的氣喘,神情中滿是熱切的期盼。

這位令全鄉教師“大動干戈”奔走挽留的秦老師,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秦貞平為巴仁鄉教師授課。

“最重要的一員”——亦師亦友、無所不能的秦老師

6月底,巴仁鄉結束了小學期末考試,孩子們早已放假歸家,校園也隨之歸於空蕩和寂靜。然而採訪當天,15村小學竟然聚集著人群,附近各個鄉村小學和幼兒園的20多名老師紛紛趕來,爭相想與記者聊聊“秦老師”的故事。

“我們都叫他‘秦專家’‘秦教授’,因為他好像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不管什麼時間打電話找秦教授,他都在。”

“平時秦老師常常會做菜給我們吃,他手藝特別好,我最喜歡他做的辣子雞和酸辣魚!”

“秦教授特別和藹,有的時候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會不會發脾氣。”

“能者為師,德者為師。在我的心中,秦老師就是這樣具備能力和德行的老師。”

“我覺得秦老師就像我的親人。”

……

巴仁鄉教育黨總支書記趙淑萍也一直稱呼秦貞平為“秦教授”。在她看來,秦貞平在學術和生活中都堪稱老師們的導師。在“秦教授”的指導、影響和帶動下,巴仁鄉的教育團隊成長為更加團結的集體,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學生成績也不斷得到提升,趙淑萍這樣評價他:“秦教授是巴仁鄉教育大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員。”

“秦教授”——滋潤干涸教育土壤的“及時雨”

巴仁鄉地處疏勒縣城鄉結合處,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全鄉教師隊伍以年輕教師為主,且非師范類專業老師居多,教學資源匱乏。

2018年8月,山東援疆教師秦貞平的到來,為巴仁鄉的教育領域帶來一股春風。

秦貞平原本被安排在疏勒縣東營第二希望小學支教,由於他出色的教學、教研水平,“秦教授”的稱呼很快就在疏勒縣教育系統傳開,他也常被各個學校、教育單位請去開展授課培訓。

2019年3月,他接到了巴仁鄉教育黨總支書記趙淑萍的教師培訓邀請,經過幾次培訓,秦貞平發現這裡老師知識的缺失,也看到這些年輕老師眼中對知識的渴求。因此,在面對趙淑萍發出長期支教巴仁鄉的邀請時,他沒有多做考慮便一口答應。

走下熱愛的講台,轉而關注教師發展,又從縣城到了鄉村,條件更為艱苦,但這些都無法動搖秦貞平的決心:“比起隻抓70多個學生教育的‘輸血’式工作,我認為把當地教師隊伍培養起來的‘造血’服務來得更有價值。”

得知鄉裡來了個山東援疆老師,巴仁鄉的年輕教師們也是既期待又緊張。

“不知道山東專家會不會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是90后教師羅思昱見到秦貞平之前內心的真實想法。然而,隻用了一次培訓,這個有個性、有主見的姑娘就被秦貞平徹底打動,“我們都很吃驚,秦老師沒有准備PPT,也不在講台上,而是坐在我們中間。他說這不是培訓,就是一個座談,大家交流一下。”

就這樣,在一種輕鬆的狀態下,年輕老師們一個一個打開了話匣子,“哎喲,讓我一個學生物的怎麼教語文呀!”“為什麼課程進度總是提不起來。”所有的疑惑、問題、不解都被秦貞平細細記在本子上,他安慰大家說:“其實對於語文教學我也有很多不懂不會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一起探討進步。”

隨后,根據老師們的問題,秦貞平有針對性地制作了一份課件,擇日又進行了一次更為正式的培訓,有的放矢地為老師解疑答惑。

“他太用心了,他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來,而是真正在乎我們這些老師的需求,在乎我們是不是能學會、學好、學通。”羅思昱感受到了秦貞平的用心良苦,從此把他真正視作自己的“老師”。

為了不辜負老師的用心,她用功鑽研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很快從一名普通自聘老師成長成為14村小學校長,還把從秦老師那學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踐在學校工作中,提升全校教育教學質量。

像羅思昱這樣的“學生”,秦貞平教出了許多許多。在巴仁鄉的日子,他不是在聽課、培訓,就是在去聽課、培訓的路上。他深入全鄉6所小學和14所幼兒園,對每個單位開展不少於一周的調研,並為全鄉387名老師開展培訓或個人指導,僅2019年全年就開展培訓近70場。

“老黃牛”——援疆工作不分“份內”“份外”

比起“秦教授”“秦專家”這些稱呼,八一愛民學校的教導處主任潘志勇總是稱呼秦貞平為“老黃牛”。“秦老師就像老黃牛一樣,援疆老師需要做的工作他做,不需要做的工作他也做,而且做得一樣好。”

23歲的潘志勇去年參加工作,當時與他一同入職的還有十多個年輕人,其中大部分都不是師范專業畢業生,教學“零”經驗。工作上的不順心,難免會造成心思的浮動。當時正在學校調研的秦貞平及時了解到這一情況,便主動請纓做起“知心老大哥”,與每個人聊動態、聊生活、聊人生,最后落腳工作,仔細為他們分析當前狀態的利弊,盡量幫每個人考量長遠職業規劃。

說是做思想工作,其實更多的是兩個人一壺茶、一頓便飯的閑聊,可就是這樣的閑聊,卻讓年輕老師們對秦貞平聊出了尊重、聊出了信任。“他就像一個長輩那樣關心我們的成長,設身處地為我們考慮,他告訴我們的事,對我們說的話,有些連父母都沒有對我們講過。”

秦貞平也知道,這些並不是自己的“正業”,但老師的安定關系到學校的發展,凡是與教育有關的事,他總覺得自己能擔則擔。

備受巴仁鄉教師們尊敬和喜愛的秦貞平。

說起秦老師的“不務正業”,巴仁鄉幼兒園總園園長努爾比亞·努爾麥麥提也有話說。“秦老師指導我們幼兒園園長管理的時候,角角落落都會仔細地看到,他提的意見細到連樹木怎麼修整都有,其實這些工作他給我們指導一下就可以了,但他卻實打實拿著工具,帶著園長、老師們一起修剪樹枝、美化園區,這讓我們特別感動。”

援疆工作不分“份內”“份外”,實際是一種“主人翁”意識的體現。秦貞平本著以身作則的態度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將“主人翁”意識傳達、影響至身邊的每個人,從而達到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責任意識、凝聚教師團隊的效果。

“為人子”——援疆的糾結與釋然

“工作雖然有些辛苦,但我從不抱怨,甚至有時希望工作能再多點,因為工作起來才可以忘記許多煩惱。”一直給予老師們微笑和溫暖的秦貞平,其實內心有著不為人知的糾結與矛盾。

剛到喀什3個月時,一天傍晚傳來秦貞平失智老母親走丟的消息,直到深夜12點仍無音訊。11月已是寒意陣陣,望著黑漆漆的天空,秦貞平心頭苦澀難當:“當時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天大的罪人,不顧家人來新疆,真是不仁、不義、不孝!”在發動了幾乎所有親友鄰裡經過一番番的尋找,終於在凌晨3點多找到了母親,“我一夜無眠,甚至都動搖了來援疆的初衷。”直到快天亮,他才安慰自己“自古忠孝難兩全,家國難兼顧”,繼續收拾心情投入工作。

可就在短短1個月后,母親再一次走失又找回,整個過程他隻能告訴自己,要冷靜,鞭長莫及。

2019年,秦貞平家中發生了很多事,母親癱瘓、父親累倒、兒子高考。為了解燃眉之急,他費了大力氣才為母親聯系到一家養老機構,雖然費用高昂,但能讓母親有一個放心的去處。

抱著這樣矛盾的心情度過了幾個月,他最終決定:“困難雖然很多,但想想在自己的努力下,鄉裡教育現狀的改變,老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感覺這一切都值了。如果能留下繼續援疆,我要繼續發揮援疆人的引領作用,真正帶出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實現援疆的造血功能。”

秦老師的決定,讓當地老師們歡欣不已。“援疆工作,受益的是我們新疆人,教育援疆,受益的是我們新疆孩子,我覺得所有的援疆人還有像秦老師一樣的援疆教師,他們都是偉大的,舍了小家為大家。”趙淑萍說道,“我們對山東援疆有著一顆感恩之心,我們需要秦老師,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援疆人才到來,為我們的教育事業注入更多活力。”(仇晶)

(責編:陳新輝、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