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一家親:紅光村裡人和景美

2020年07月07日11:54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紅光村裡人和景美

7月4日,記者走進麥蓋提縣庫爾瑪鄉紅光村,嶄新的安居房、繁忙的服裝廠、興隆的養殖場,一個和諧美麗的村庄躍然眼前。在這個由9個民族村民聚居的村庄,各族兄弟姐妹共同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樂章。

村民如同兄弟姐妹

夜幕降臨,紅光村的文化活動廣場熱鬧起來,村民們伴著歡快的樂曲時而扭起大秧歌,時而跳起民族舞蹈。

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部邊緣的紅光村,曾是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世紀60年代,漢、維吾爾、回、哈薩克等民族的兄弟姐妹,從不同地方來到這裡,共同建設家園。

說起紅光村的發展,阿布裡孜·麥麥提老人感慨地說:“以前,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一個鍋裡吃飯,一個地窩子裡睡覺。現在日子好了,大家依然是互幫互助,這個傳統一直沒有變。”

圖尼莎·艾白看到村民趙文明家的麥稈、玉米稈很多,就想買些來喂羊,趙文明說:“你需要我可以送給你。”圖尼莎不好意思收,沒想到趙文明很快把麥稈和玉米稈送到她家了。

“她家有病人,需要花錢的地方多,我能幫就幫一把。”趙文明說。

“在紅光村,不論哪個民族,隻要真誠,就能換來真心﹔隻要友善,就能換來和諧。”紅光村黨總支書記南廣祿說。

如今,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已成為紅光村的生動寫照。2019年,村集體收入超過4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均位居全縣前列﹔全村144戶住上了樓房,236戶住進安居房……

團結公約刻在心底

在紅光村村史陳列室,“紅光村民族團結公約”佔據了整面牆。

民族團結公約源於2013年村委會組織的一次座談會,說起民族團結,大家覺得來之不易,一致同意制定一個民族團結公約,把已經存在於人們內心深處多年的“規矩”寫出來,貼在牆上:重大節日互相往來,婚喪嫁娶互相參與,風俗習慣互相尊重,急難困苦互相幫助,先進文化技術互相學習……

民族團結公約寫出來后,村民大會一致通過,全體村民紛紛在公約上簽名。

去年3月初,喀米裡蓋起安居房,口袋裡的錢不多了。眼看著要春耕春播,他發愁沒錢買農資。在紅光村巴扎開農資店的范瓊鵬得知后,來到喀米裡家中說:“化肥、種子、地膜,你隨便拿,年底給錢就行。”喀米裡非常感動,高興地與范瓊鵬擁抱在一起。

類似的場景,時常在紅光村上演。村民早已把彼此當成自家的兄弟姐妹。

“民族團結,我大事做不了,就從小事做起。”村民王振國說出了大伙的心裡話。以誠相待、和睦相處,做好自己能做的團結小事,在紅光村蔚然成風。

善舉凝聚團結力量

每年,“紅光好人”——81歲的村民麥麥提·伊來克都要宴請全村民族團結代表,這件事他堅持了30多年。

說起當初的決定,麥麥提老人說:“從自治區決定把每年5月確定為民族團結教育月起,我就想做一件事:每年5月宴請村裡民族團結工作做得好的人。”

好人引領道德風尚,善舉凝聚團結力量。多年來,紅光村始終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族團結教育全過程,為“草根模范”的涌現植根鑄魂,營造良好氛圍。

山東企業家來村裡開辦紅棗加工廠、辦合作社,帶領村民種紅棗,形成6000畝的規模,畝均增收1000元﹔四川致富能手來村裡發展養殖業,帶領20多戶貧困戶脫貧﹔湖南作家夫婦陳沸湃、曾麗娟來村裡採訪兩個多月,寫下長篇報告文學《親歷,我的新疆之家》,還自己出資請“紅光好人”到北京、韶山等地旅游……

舉辦道德講堂、民族團結座談會,宣傳好人好事……在紅光村,“弘揚好人文化、傳承好人精神”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好人現象”從開始的一株株“盆景”發展成一道道引人入勝的“風景”,持續釋放強大的民族團結力量。(韓沁言 張建軍)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