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綻放心中的愛(決勝2020)

熊紅久
2020年06月24日10: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葉爾羌河行至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的麥蓋提縣,彎了一道弧,折向東北。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這樣一群人:隻要音樂響起,農民就會放下手裡的工具,路上的行人也隨著韻律,快樂地舞蹈起來。熱烈的情感,豪邁的性格,培養了他們樂觀的天性。此地是恰木古魯克村,三面環沙,一面臨河。上世紀九十年代,這裡的村民出行還得靠小船擺渡。一大半的人,生於斯,長於斯,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

直到橫跨兩岸的葉爾羌河大橋將高速公路引到村口,直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駐村工作隊入駐到了村子,這裡的人才切實地感受到,他們的日子發生了變化。

先是機器的轟鳴掩蓋了閑聊的話語,兩家工廠落戶村裡,一些村民走進工廠,月底那一沓厚厚的工資,讓整天晒太陽的人滿眼驚詫。然后是破舊的老屋被拆除,一幢幢新房矗立起來。地板、沙發、冰箱、電視……嶄新舒適的生活呈現在面前。再后來大路小巷都鋪上了柏油,村口還修了幾座古色古香的木亭。庭院門口鮮花綻放,蜂蝶棲息﹔葡萄架上,藤蔓纏繞,雀鳥和鳴。越來越多的村民找到了合適的工作,用雙手創造自己富足的生活。

紅棗王

見到王成友的時候,他正抱著兩箱紅棗往車上放。

二十五年前,還是一個毛頭小伙兒的他,從河南信陽來到恰木古魯克村。飢腸轆轆的他,被素不相識的維吾爾族大哥帶進自家的房子。大哥端上滿滿一盤拉條子,他吃得干干淨淨。看著大哥微笑的目光,他心生溫暖,當即決定——就留在這個村。這一待,就再沒離開。

起步是從幾個人的作坊開始的。經過十幾年的打拼,王成友的紅棗廠發展到擁有五十名工人、一千平方米廠房的規模。

“老王,如果再擴大規模,足額生產,你加工能力有多大?可安排多少人就業?工資能發多少?”我認真地問他。

“五千噸。招二百人沒問題。月工資不低於兩千元。”

“好,一言為定!資金、設備和廠房,我們想辦法協調解決,你負責生產和銷售,要確保打工的村民,都能拿到錢。”

“我保証!謝謝工作隊!”

隨后的進展速度,是在王成友接連的驚嘆聲中進行的。兩個月,項目落地,廠房開始建設。三個月,六百萬貸款批復到位。四個月,山東援疆指揮部捐贈的先進的全自動紅棗清洗烘干設備發送到廠。五個月,兩座一千平方米的保鮮庫竣工。八個月,五千平方米的新廠房建設完成,設備安裝調試。

通過紅棗廠的擴建,我和王成友成了好朋友。一次,他請我到家裡吃飯,吃到一半,他突然對我說:“我想成為一名黨員。”說著,他從懷裡掏出了入黨申請書,裡面寫著:“我剛到南疆,身無分文,是村裡老黨員蘇萊曼·玉素普大哥給了我第一碗飯。如今,我的廠子擴大規模,是在工作隊和村委會的黨員干部們不辭勞苦的幫扶下完成的。我能有今天,要感謝黨的富民政策,感謝許多黨員干部的無私幫助。我富了,不能忘記黨恩,更想成為黨的一員,帶領村民們一起奔小康。”

我由衷感到高興,對他說:“我作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代表村黨支部,接受你的申請,也請你在脫貧攻堅中,接受組織的考驗,就像你在申請書中寫到的那樣,帶領更多的村民奔小康。”

2019年7月1日,王成友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產品研發和銷售之中,繼續擴大生產,帶動更多村民增加收入,實現脫貧。他把在國外讀研的兒子也召回村裡,負責網上客戶和電商平台,又將核桃、杏脯、桑葚、葡萄干等多種產品納入經營范圍。

今年復工復產以來,紅棗廠已安排一百七十多名村民就業。預計9月,新棗上市,用工可達二百六十人以上。

如今在恰木古魯克村,王成友成了名人,沒有人不認識。

村裡能人

駐村工作隊進村才三天,就有人來告狀,說努爾買買提·莫明借錢不還。這個五十歲的男人,滿臉漲得通紅,眼裡噙著淚花。為給妻子看病,他向鄰居借了八百元,兩年多了都沒能還上。工作隊的王新剛看在眼裡,主動提出擔保,確定了還款日期,雙方才達成和解。

王新剛詳細了解努爾買買提·莫明的情況——三個上學的孩子,一個多病的妻子。努爾買買提·莫明沒讀過多少書,一直靠三畝地和打零工勉強度日。

根據村子手工藝人多的特點,村裡計劃成立“三新木材合作社”,引進先進的家具、沙發生產線。王新剛想到了努爾買買提·莫明,決定送他進廠子學技術。有一次跟努爾買買提·莫明聊天,王新剛說:“咱們村有不少技術熟練的木匠,也有不少懂裝修的工人,還有會接線的電工。但他們大多隻會一項技術,你要是能學成一個多面手,掙錢肯定更容易。”

王新剛出面聯系,找到村裡不同工種的技術工人,帶著努爾買買提·莫明一起干活兒,還為他爭取到了一個去烏魯木齊參加新農村建設培訓的機會。看到新農村的面貌,未出過遠門的努爾買買提·莫明受到巨大的震撼。回村后,他找到王新剛談感想,說如果咱們的村子也那樣建設的話,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以后村子肯定也會那樣建設,當務之急是抓緊時間學好技術,否則機會來了,你還是抓不住。”王新剛說。

從此,努爾買買提·莫明變得更用功,學得更賣力。半年后,他接到了第一單活兒。

那是一個既要裝修,又要進行電路設計、牆體粉刷的活兒。努爾買買提·莫明開足馬力,十天干完,掙了一萬元。他喜不自勝,給王新剛還錢時,還打包了一條烤魚,並高興地說,借鄰居的八百塊錢也還上了,還多給了利息。

這年秋天,村子開展大范圍的新農村建設。努爾買買提·莫明看到了機會,在村裡招收了三個徒弟,成立專門的施工隊伍。舊房拆除、新房裝修、家具制作、庭院改造、電路安裝……幾乎每家所需的建設,他都能一體完成,成了技術全面的能人。

活兒越來越多,業務在不斷拓展,從本村延伸到了鄰近的五六個村。年底一算賬,全年收入超過了六萬元。努爾買買提·莫明不但脫了貧,還被評為全村的致富模范。

兒子高中畢業后,也加入到他的團隊中。為了更好地做好各種業務,努爾買買提·莫明招收了更多的村民,依照油漆工、泥瓦工、木工不同種類,分成幾個小組,齊頭並進,協調配合,工人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這兩年,在努爾買買提·莫明的幫助下,有十二戶村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他喜滋滋地告訴王新剛,剛給兒子買了一輛小汽車,以后到別的村聯系業務就方便了。還說已有多家人家向兒子提親呢。

綠色庭院

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帕提古麗·蘇萊曼每天一睜眼,就為全家的生計發愁。當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彩才拿著本子走進家門時,她並沒有表現出多高的熱情。彩才沒有放棄,細聲細語,問得仔細,也記得詳實。或許是真誠的態度打動了帕提古麗,她把家裡的難處都說了出來。

在工作隊的幫扶會議上,彩才說:“帕提古麗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的人,為了供三個孩子上學,她像男人一樣到建筑工地打工,碼磚頭、上水泥,從沒喊過苦。她有強烈的脫貧願望,隻要找對路子,一定能改變現在的境況。”彩才建議,帕提古麗的院子裡種了很多花草,一看就是擅長種植的人,不妨找她談談,看能不能從庭院種植做起。

第二天,彩才再入戶時,買了兩個書包送給孩子。進一步細聊才知道,帕提古麗從小就喜歡種養各類植物。當談到工作隊想幫助她發展庭院經濟、種植大棚蔬菜時,帕提古麗不住地點頭,說自己很喜歡種植,一定會種好菜的。

“可是……”她低下頭,小聲咕噥,“我沒有錢。”

“放心吧!隻要你想干,我們就幫你。”

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終於爭取到三千元的庭院建設資金。工作隊和村兩委組織干部義務勞動,幫助帕提古麗清理雜亂的院落,整理出二分多地,建起一座拱棚,還幫忙種上豇豆、菠菜等蔬菜。帕提古麗感動不已。從此她起早貪黑地待在溫室大棚裡。

第一茬菜,苗子剛出來就開始枯黃。她急壞了,跑到工作隊求助。彩才找來鄰村的大棚種植專家。這位大哥二話沒說,趕到帕提古麗的拱棚,抓起土壤查看,詢問了施肥和澆水的情況,確定了肥土比例不當和水期間隔太短的問題,並傳授了解決辦法。改進后,果然見效。當年就收了三茬蔬菜,純利潤一千五百多元。

鄰居們看到帕提古麗大棚蔬菜種得很好,不但解決了自己吃菜的需求,還掙到了錢,都來觀摩學習。她熱心地講解,菜苗的株距、打頂的時間……手把手教大家。

彩才又找到她商量,要想辦法把產業做大。帕提古麗說,她想搞蔬菜批發,既可以多掙錢,還可以幫助村民把院子裡的菜賣出去。彩才說:“好啊!你懂蔬菜,肯定能行。”

說干就干。彩才帶著帕提古麗找到縣農村信用社,由自己做擔保,貸款一萬元。帕提古麗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解決了運輸問題,將余款作為採購蔬菜的流動資金。

之后,每天早晨五點,帕提古麗就開著電動車,等候在縣城邊上的農貿市場。送菜的大貨車一到,她第一個沖上去,挑選滿滿一車新鮮蔬菜,再挨家挨戶送到餐廳、早市和蔬菜商店。剩下的蔬菜,她就走街串巷,到居民區銷售。經過兩個月的歷練,她慢慢掌握了門道,從最初的每天隻掙四五十元,到后來的半天就能輕鬆入賬二百多元,半年就還清了貸款,年底還蓋了七十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

“從房子到家具,沒借一分錢,都是我這兩年掙的。”帕提古麗開心地說著,語氣鏗鏘,充滿自豪。

農民詩人

到處是歡笑的臉龐

勤勞的人民沐浴著陽光

我們把時代的旋律

譜成一曲曲春天的歌唱

這是村民卡地爾·阿布都克裡木創作的詩歌《春天的氣息》裡的詩句,如今正展示在村委會“農民詩歌專欄”的宣傳欄裡。詩歌專欄每月出版一期,每期選發四位村民的作品。這塊充滿詩意的“芳草地”,已成為全村人心目中的“光榮榜”。

而詩歌專欄這個主意,源於駐村工作隊的一次入戶走訪。

那天,工作隊走進一戶院子,發現一群人圍在一起,原來是卡地爾·阿布都克裡木正將自己新編的順口溜朗誦給村民聽,內容都是村子裡的人和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村民都喜歡聽。

走訪回來,大家開始討論。作為文聯工作隊,就要充分發揮出文化興村的優勢。如何利用好這個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隊員們幾番商量,你一言我一語,最終決定搭建一個詩歌平台,讓村民們都試著寫寫,說不定能有很好的文化宣傳效果。

半個月后,這塊村級農民詩歌陣地就建立起來。

在村民大會上,工作隊把“農民詩歌投稿箱”擺在大家面前,並宣布:所有人都可以投稿,若能發表,每首詩歌還有一百元的稿費。村民們一聽,先是驚訝,后來響起一陣掌聲。沒想到一輩子耕耘土地,居然還有機會和詩歌打上交道。

布哈麗切姆·阿布拉是第一批發表詩歌的村民。二十九歲的她一直喜歡讀書,即使下地干活兒,也會帶個小本子,把點滴感悟記下來。看到村委會開辟詩歌專欄,她十分興奮,當天就投來三首作品。在她的帶動下,又有三四位婦女送來詩作。

第一次發放稿費是在兩千多人的村民大會上。四位婦女戴著大紅花。那份發自心底的自豪感洋溢在她們的臉上,喜悅溢於言表。

這一天,努爾古麗帶著丈夫艾斯卡爾走進工作隊的大門。見到我們,艾斯卡爾有些不好意思。在努爾古麗鼓勵的目光下,艾斯卡爾從口袋裡掏出幾張稿紙,說是自己這幾天創作的詩歌,想投給農民詩歌專欄。

努爾古麗已經在我們的詩歌專欄裡發表了兩次作品,她鼓勵丈夫也試著寫寫。這幾日,艾斯卡爾白天在地裡干活兒,晚上就創作詩歌,經過幾天的打磨,拿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

這些農民詩歌,既寫環境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寫勤勞致富的人。村子向善向美的事情,都是他們表達的對象。語言純朴,情感真切,很接地氣。根據大家的要求,駐村工作隊又組織開展了兩次文學培訓,請來著名詩人和編輯授課,提升大伙兒的創作水平。

村裡新建了一家網袋廠,主要任務是用縫紉機軋口袋邊,工作很適合女工。人緣很好的努爾古麗,因為懂漢語、有文化,被推選為車間主任。

廠領導擔心招不滿女工。努爾古麗卻信心滿滿,“多一個人打工,就多一份收入,就能更快更好地脫貧。放心吧,女工的問題,我們想辦法”。在努爾古麗的帶領下,幾個農民女詩人成為第一批入廠的員工。她們又挨家挨戶做動員,勸說有勞動力的婦女到廠子就業。結果,不到一周,擺了六十台縫紉機的車間,來了八十多人。為了都能就業,廠家立即新購二十台設備,全員安排。

這一天,努爾古麗帶著艾斯卡爾又來到村委會,隻不過這次不是來送詩稿,而是雙雙遞交入黨申請書。努爾古麗說:“從你們身上,我感受到了黨的溫暖,我們也想成為黨員,也想為村民們做更多的事情。”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派出專家,到村裡對農民詩人的情況進行調研。研究后決定,要給村民們出一本農民詩集。

這本詩集名叫《心中的愛》,匯集了三十六位村民的三百多首詩歌,今年7月,就要出版發行。

詩一樣的生活,正在這裡鋪展……

(作者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訪惠聚”工作隊駐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巴扎結米鎮恰木古魯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4日 20 版)

(責編:楊睿、馬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