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之花溢芬芳 民族團結譜新曲

——新疆昌吉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工作紀實

2020年06月10日19:10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一條條道路延伸到鄉村深處﹔一所所現代化的校園傳出琅琅讀書聲﹔一片片商貿新區蓬勃興起﹔一家家設施齊備的醫院為患者解除病痛……這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記錄著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

在昌吉這片7.3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回、漢、哈薩克、維吾爾等4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州人口總數的24.4%。千百年來,各族群眾休戚與共、親如一家,繪就一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絢麗畫卷。

2014年,昌吉州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啟動並成功創建為首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這猶如一股強勁而又和煦的暖流,涌動在庭州大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昌吉州順勢而為,團結拼搏,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以創建促穩定、以穩定促發展,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民族團結實踐活動,持續鞏固首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奏響了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諧的新篇章。

凝心聚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延長和擴大生命線首在凝心聚力。作為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州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制定出台創建工作實施意見、命名辦法、創建標准、考核細則等,對創建工作進行了遠景規劃,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協調、社會廣泛參與、州縣(市)鄉3級聯動”的“大創建”工作格局。

如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有形、有色、有效,長抓常新?自治州把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全州宣傳工作總體規劃,樹立“大宣教”理念,涌現出一系列具有昌吉特色和亮點的生動實踐。

在瑪納斯縣涼州戶鎮活躍著一支由各族群眾組成的金葡萄藝術團,通過新疆曲子、回族“花兒”、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確保黨的聲音及時傳達到群眾中去。

提起公益廣告《我們是一家人》,奇台縣的群眾都不陌生,因為參與拍攝的人員都是基層干部和各族群眾,所以大家感到真實又親切,在電視、微信等平台開播后,掀起了“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新高潮。

2017年1月,自治州率先在全疆建立“昌吉州民族團結一家親”互聯網PC端+移動端雙模式宣傳平台,關注量達到3萬余人,“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步入了標准化、數字化、便捷化的運行軌道。

州博物館、昌吉市第七中學、呼圖壁縣世紀園、瑪納斯縣樂土驛鎮驛站歷史文化陳列館……近年來,昌吉州打造20余個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和4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擴面的創建格局。

如今,農村大喇叭、草根宣講隊、攝影書畫展、文藝匯演、微視頻等特色鮮明、效果明顯的宣傳形式將民族團結宣傳陣地延伸到千家萬戶,進一步增強群眾民族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使全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關注民生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州黨委、政府聚焦脫貧攻堅,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地區生態保護、民族工作、民生工作結合起來,加快民族地區發展,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用實際行動踐行“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承諾。

自治州立足民族地區資源稟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投入6.6億元開展清潔家園、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等6個專項行動,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89個、村庄綠化美化示范村191個,培育庭院經濟示范戶3091戶,城鎮市容市貌、鄉村村容村貌得到大步提升。

2016年,昌吉州制定《昌吉州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勞動者就業創業工作實施意見》,累計實現少數民族勞動者就業2.2萬余名,全州10個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村在2016年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近5年來,全州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於民生建設,大力實施“富民安居”“富民興牧”工程,9.34萬戶農牧民實現高標准定居,12.67萬戶城鄉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家庭、棚改居民喜遷新居﹔持續加大民族地區、邊境地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爭取和落實國家少數民族發展項目資金2.14億元﹔實施興邊富民、特色村寨建設等項目411個﹔爭取民品民貿貼息貸款7億元……自治州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筑起了堅固堤壩。

近年來,自治州持續加大投入,推動教育、醫療、文化、就業、社保、扶貧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在現基礎上有較大提升,在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增加各族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真真切切地體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實效。

用心用情 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進昌吉市第七中學,校園文化牆上生動形象地展示著各民族的民風、民情和民俗。在書法社團活動室裡,內初班學生妮尕熱·尼扎木丁和同學們一起,在老師的指導下揮筆潑墨,通過書法練習,讓她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我是哈薩克族,我們班上還有漢族、維吾爾族、錫伯族、壯族等民族的同學。我們在這裡相處得很好,大家彼此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照顧,相處的跟兄弟姐妹一樣。”妮尕熱·尼扎木丁說。

昌吉市第七中學現有師生2411人,少數民族師生佔比72%,有一半以上都是來自阿克蘇等南疆地區。近年來,學校成立了15個社團,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增強了各民族師生之間的交流與融合。2019年,該校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

傳承中華文化,塑造時代新人。自治州通過抓實混合編班、混班教學、混合住宿,真正實現各民族青少年玩、學、吃、住“四個在一起”,深入推進“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帶動師生、學生、家庭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全州教育系統結對1.9萬余戶、聯系班級5000余個、交朋友9萬余人。

與此同時,昌吉州健全雙語教育體系,實施35歲以下中小學少數民族教師全員培訓工程,推行“集中培訓、家庭學校、親戚課堂、氈房講堂、‘小手拉大手’”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覆蓋面、普及率全面提高。

為加大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傳承力度,哈薩克骨雕、民族特色飲食等20余個民族傳統文化列入區、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戈壁花開》《讓艾德萊斯靚起來》《金子般的心》等文藝精品深入踐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理念﹔大型室內實景民族歌舞《千回西域》演繹本土燦爛文化,成為昌吉民族團結的一張文化名片。

培樹典型 掀起團結互助和諧新熱潮

呼圖壁縣阿同汗社區老黨員王桂珍數十年如一日幫助各族群眾,被人們親切地稱作“阿同汗”(維吾爾語意為“金子般的心”)﹔瑪納斯縣“愛心媽媽”團隊發起人再娜甫·瑪木提多次發起愛心捐助,幫助各族失學的孩子重回校園﹔吉木薩爾縣滿城路社區干事巴哈義古麗·尼合買提長年照顧11位生活困難的老人,用實際行動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氛圍﹔昌吉市第九小學、吉木薩爾縣第三小學不斷深化民族團結教育,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競相綻放……

近年來,自治州堅持以各類典型選樹活動為載體,深入挖掘民族團結典型人物、典型事跡,宣傳表彰成績突出的示范點和模范個人,一批批模范單位和個人充分發揮示范點的引領帶動作用,讓一段段民族團結的佳話在庭州大地傳誦。

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盛開、社會進步之果挂滿枝頭。2019年,自治州4個縣市先后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5個民族團結模范集體、21名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受到國務院表彰,38個民族團結模范集體、72個民族團結模范先進個人受到自治區表彰。

從2015年開始,自治州對已命名的各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實行動態管理,3年一屆,屆滿零基啟動,重新申報命名,徹底打破了榮譽終身制,推動創建工作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昌吉州現已開展“三年屆滿、零基啟動”一輪次,完成州直和縣市單位考核評選1500多家。

2014年,自治州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現已五年屆滿,根據國家民委有關規定,今年重新申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滿天星斗,點亮浩瀚蒼穹﹔民族團結,孕育中華文明。看今日的昌吉,正大步走在以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以增進民族團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康庄大道上。(王薇 何龍)

(責編:吐孫那衣·艾先、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