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談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

2020年05月28日10: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我們仍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慎終如始、再接再厲,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如何做好接下來的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如何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如何開展?代表委員紛紛圍繞這些話題談看法、提建議。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政治大局穩定

習近平總書記24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著力從體制機制層面理順關系、強化責任。

代表委員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指明了方向。湖北潛江市市長龔定榮代表認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事關大局,必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基層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龔定榮建議,“強化大型展館建設標准,按照‘平戰結合’標准,對於大型會展中心、體育館、庫房、廠房等的建造,要考慮留好接口,留出相應的空間,確保一旦出現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能夠迅速轉化為方艙醫院﹔同時以‘十四五’規劃編制為契機,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疫情發生后,我們發揮社區的第一道防線作用,緊緊依靠群眾扎牢外防輸入防火牆、織密內防擴散防控網,果斷細化網格並抽調機關干部充實到社區任網格員,應對疫情各項工作緊張有序進行。”黑龍江鶴崗市市長王秋實代表說,當前疫情尚未結束,發展任務異常艱巨,我們將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好“六穩”“六保”任務,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池慧委員看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眾容易出現恐慌情緒,借助新媒體手段普及科學知識,呈現形式更豐富、傳播方式更多元,這對遏制謠言蔓延、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要提高應對能力,建立基於科學研究和科技手段的監測預警、報告響應、診療救治體系。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推進專業科普,提高公眾的風險防控意識,構筑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的群眾基礎。”池慧建議。

“我們將持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堅決鞏固防疫戰果,同時著眼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公共衛生防護網建設。”江蘇省鹽城市委書記戴源代表建議,“首先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不斷加強農村社區、基層防控力量建設,推動資源下沉、關口前移,堅決筑牢第一道防線﹔其次是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利用5G技術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努力構建災時應急、平時服務的應急管理體制﹔還應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

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

當前,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國內個別地區聚集性疫情仍然存在。代表委員紛紛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要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慎終如始、再接再厲,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

“總書記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道出了嚴防疫情反彈的重要性。作為一線疾控人員,回到熟悉的崗位后,我們會繼續堅定信心,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當好人民健康守護人。”湖北江陵縣血吸虫病預防控制所健康教育應急辦主任李霞代表說。

“我們將落實防控責任,做實健康知識宣傳,進一步提升檢測能力,加強核酸檢測、血清檢測和無症狀感染者篩查管控﹔進一步擴大檢測范圍,提升檢測能力、效率和質量,實現應檢盡檢、願檢盡檢、能檢盡檢﹔落實核酸檢測與無症狀感染者篩查信息報送制度。”李霞說,“我們將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切實加強疫情防控指導,根據本地疫情特點,加強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復課防控技術指導,科學規范公眾防控行為,完善群防群控工作機制,構建完備的疫情防控屏障。”

“疫情防控到啥時候也不能麻痺大意。”河北省沙河市欒卸村黨總支書記李長庚代表建議,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中,應定期對環境敏感區域進行有效環境監測、及時預警、合理處置﹔改善環境,對經營條件差的聚集性市場進行綜合整治,設立監測防控點。同時,進一步完善疫情預警機制,以期在疫情發生時能夠快速反應、有效防控、迅速隔離、有效救治,全面提升有效防范和救治水平。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代表建議,進一步強化無症狀感染者的科學管控。“應該更科學、更經濟地組織人群的核酸和抗體檢測,摸清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等情況。對發現的無症狀感染者,科學區分為隱性感染無症狀感染者和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判斷其傳染性差異,及時分析前期防控工作數據,結合抽樣調查,進行科學評估研判。”

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委員建議,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還需要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加大對傳染病防控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提升防控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時大力推進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

饒子和介紹,疫情發生后,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病原基礎研究、疫苗、抗病毒藥物等領域成績顯著,我國開發的幾個疫苗產品都在逐步開展臨床研究。“建議進一步做好口岸防控和檢測產品的科技開發,進一步提高檢測速度、靈敏度。”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根據目前新冠病毒的病原和臨床研究進展,預防是防控病毒傳播的最有效手段。

代表委員認為,這就要求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責,督促落實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責任,健全疾控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

“總書記說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這是非常科學的重要論斷,給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領域工作指明了方向。”廣東藥科大學校長郭姣代表說。

在郭姣看來,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理論,對疾病預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疾病潛伏期或病毒尚未明確時,中醫藥盡早介入,有利於攔截病邪深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防止危重症出現,還能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建議下一步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構建中西醫、宏微觀相結合的傳染病預測預警系統,為疾病預防提供創新性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有代表委員認為,每個人首先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政府部門則應引導群眾樹立積極預防的理念,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新時代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要堅持預防為主,創新方式方法,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完善公共衛生設施,大力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將出門佩戴口罩、垃圾分類投放、保持社交距離、推廣分餐公筷、看病網上預約等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推廣開來、堅持下去。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雅麗代表說,“我們應以合理膳食和適量運動為切入點,改善健康狀況。政府要加強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公眾對疾病預防的認識。另一方面,需要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在日常防控中,則應建立健全有效的醫療體檢,並提高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技術水平。”

除校園外,社區是青少年最主要活動場所之一。社區運動不僅是學校體育運動的有力補充,更是提高青少年運動參與度、提升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一種有效方式。“希望能夠將社區兒童青少年體育納入全民健身、社區發展規劃中,讓我們共同守護兒童健康,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委員說。

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

這次疫情突如其來,是對城市治理的一次深度檢驗和綜合性大考。形勢使然,我們必須加快建設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密集特點的公共衛生體系,深入持久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黃浦區作為上海中心城區,人流密集,交通發達,市場繁榮,城區治理的難度以及挑戰都非常大。上海正在建設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打造高效治理城區,對於黃浦區來說,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需要通過數據治理,全力提升區內公共衛生安全和其他各類防范措施。”上海黃浦區委書記杲雲代表說。

杲雲建議,應聚焦一些重點領域以及重點場所,開展相關的隱患大排查﹔強化管控措施,強化節假日以及高峰時期重點區域包括景區、商圈大客流的應對處置﹔建好各個小區的疫情防控網,守牢城區公共衛生安全﹔深化智慧治理,發揮城運中心大平台作用,以“一網統管”為抓手,以現代技術為公共安全管理賦能。

“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用系統集成思維來解決城市治理問題,加強橫向協同配合,整合多方資源,服務群眾。”天津濱海新區區長楊茂榮代表說。

楊茂榮舉例說:“比如濱海新區的城市數據大腦‘智慧濱海’雲平台目前正在加快建設中,我們還打造了‘十五分鐘便民服務圈’,讓群眾訴求在十五分鐘內得到排查和處理,這都是為了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另外,統一服務的移動終端‘濱海掌上行’,可實現跨層級、跨領域、跨部門城市運行事件的統一受理、閉環管理、全程監督,將提升濱海新區社會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為疫情防控提供體系支撐。”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丁秀花委員認為,針對疫情中暴露的城市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要及時補齊短板。“一方面,要強化醫院等衛生機構的力量,加大投入,培養專業人才﹔同時,在建設體育館、文化館、學校等公共服務機構時,要綜合、統籌考慮,關照到疫情防控的特殊需要,必要時這些場所能發揮關鍵作用。”(本報記者趙兵、靳博、陳凌、周亞軍、韓俊杰、任飛帆、孟祥夫、齊志明、巨雲鵬、程煥、姜曉丹、李龍伊、吳月、鄺西曦、鄭延冰、劉夢丹)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8日 11 版)

(責編:韓婷、馬亮)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