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返貧 日子更紅火(兩會聚焦)
——代表委員熱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2日 09 版)
“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的重要指示,讓干部群眾倍感溫暖、備受激勵。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干。代表委員表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奮力沖刺時不我待,務必繃緊弦、加把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集中力量啃下脫貧硬骨頭,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抓住就業這個“牛鼻子”
鏡頭——今年3月,距離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城約2公裡的城北鄉易地扶貧搬遷2號安置點機器轟鳴,新城鎮洛木村首批入住者特覺子夾,手握鐵鍬攪拌水泥漿,“一天能掙180元,今年脫貧穩穩的!”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帶來了新挑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州長蘇嘎爾布代表說,涼山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攻堅任務原本就很繁重,疫情給貧困群眾外出務工、脫貧項目及時復工和農副產品外銷等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用兩手硬保障兩手贏!” 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馬正山代表說,疫情發生后,各地幫扶干部創新工作方式,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開啟雙線作戰。“點對點、一站式”直達服務,解決務工人員出行難、就業難的問題﹔各村因地制宜設置保潔、衛生監督員等公益崗位,保障貧困群眾就近就業。
“保障貧困群眾就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墨玉縣薩依巴格鄉黨委委員、組織干事艾克拜爾·麥提那斯爾代表說,抓住就業這個“牛鼻子”,努力實現一戶一崗增收脫貧。
據悉,墨玉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匱乏,人均耕地不足1畝,產業基礎脆弱。截至2019年底,仍有83個貧困村未脫貧出列,剩余貧困人口3.65萬人。
“保飯碗、穩飯碗,努力降低疫情對貧困群眾生活影響。”艾克拜爾·麥提那斯爾代表介紹,當地推進勞務輸出和就業服務,做好易地搬遷后續工作。今年以來,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創造就業崗位,墨玉縣已有36760人實現就近就業。2018年以來,安置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4402人,實現易地搬遷貧困戶至少一戶一崗穩定就業。
“頻道不換、靶心不散”
鏡頭——2016年3月,幫扶干部第一次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貧困戶譚良平家裡,就被眼前情景嚇到了:木瓦房瓦片脫落,農產品散亂堆放,無處下腳。如今,譚良平一家移民搬遷到縣城100平方米的安置房,兒子大學畢業在上海一家公司就業﹔夫婦倆在外務工,每月收入從過去的不到2000元增長到5000元以上……全家人開啟了新生活。
“摘帽之后,脫貧攻堅仍然是中心工作,我們制定了脫貧攻堅鞏固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江西省瑞金市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是贛南革命老區首個實現脫貧摘帽的縣市。瑞金市委書記許銳代表說,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去年,為1407戶貧困戶安排752.2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施項目1552個,沒有一戶脫貧戶返貧。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在今年5月退出貧困縣序列。“保持頻道不換、靶心不散。下一步,繼續鞏固成果,防止返貧。”環江縣縣長黃炳峰代表說,確保脫貧戶在產業發展、務工就業、搬遷安置、兜底保障等方面扶持力度不減,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全部納入監測動態管理,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防止返貧和出現新的貧困。
“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應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努力方向。”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曉林代表說,建立長效機制,應當把產業扶貧成效、利益聯結效果納入評估體系,“短平快”與“長期性”產業扶貧項目相結合。
“很多地方通過設立扶貧網格員、購買防貧保險產品等方式,在及時發現、有效應對上收到了良好效果。”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委員建議,採取“政府引導+扶貧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社會捐助”等方式建立幫扶基金,允許企業享受扶貧政策,產生帶貧收益和扶貧資產收益,適度反哺幫扶基金,進而加大幫扶力度和提高救助能力。
關鍵在激發內生動力
鏡頭——內蒙古杭錦后旗陝壩鎮中南渠村貧困戶陸振清一家六口人,老兩口60多歲,兒子兒媳均身患殘疾,生活一度深陷貧困泥淖。借助精准扶貧好政策,陸振清一家人好好干,腰包鼓了起來:土地流轉到企業,每年收入兩萬多元﹔企業賒交了兩頭牛犢,給飼料還管技術,老兩口養牛一年純掙4000多元﹔兒子到企業上班,月月有工資。
“去年村裡又脫貧40多戶,今年隻剩22戶47人了!”眼看村子就要整體脫貧,甘肅鎮原縣臨涇鎮席溝圈村黨支部書記馬銀萍代表和村兩委班子,又開始了新的努力——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無縫銜接,讓老百姓腰包更鼓一點。去年,村裡推廣種植萬壽菊,一畝地有近4000元收入,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被點燃了,今年萬壽菊種植面積翻了5倍。
內蒙古杭錦后旗陝壩鎮中南渠村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與養殖、進廠務工等方式,打造脫貧利益共同體。企業以賒交方式,帶動全旗284戶貧困戶參與肉牛養殖,提供飼料及技術幫助,每頭牛增收2000多元。村黨總支書記張繼新代表說,“咱村裡長出一條脫貧產業鏈!”
“打牢基礎,需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潛力。”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委員說,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貧困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關鍵在於“有業可創、有工可就”。劉木華委員建議,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冷鏈物流,讓農村產品“出得去”“及時到”,“千方百計發展好鄉村產業,讓貧困戶有適合自身條件的創業途徑。”
“鄉村振興沒人不行、沒能人更不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劉木華委員建議,出台政策鼓勵鄉賢回鄉,加快補齊鄉村交通、衛生條件等方面短板,打牢基礎設施的硬件平台,吸引鄉賢投身家鄉建設,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了,致富心勁足了,生活越來越精彩。”馬銀萍代表說,村裡雇了11個保潔員,全是貧困戶,他們干活勤快,村子變美了,村民笑容更多,保潔員每個月還有500元收入,一舉兩得!張繼新代表說,近年來,村裡修柏油路、建採摘園,閑置土地變成文化廣場。今后還要全力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讓美麗鄉村更加富足。
(本報記者常欽、王明峰、李亞楠、寇江澤、李茂穎、李縱、吳月、齊志明、郝迎燦、張藝開、黃超、左瀟、張棖、丁怡婷、 巨雲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