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塔裡木,他們給大地測量“體溫”

2020年04月01日11:17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春到塔裡木,他們給大地測量“體溫”

楊元俊(左)跪倒在地面,仔細讀取溫度計上的數值(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浩 攝

最近,楊元俊每天都要測4次溫度,不過不是給人,而是給土地。

天氣回暖,在我國棉花主產區新疆,3800多萬畝棉田即將播種。楊元俊生活的產棉大縣尉犁地處塔裡木盆地,棉種通常從3月底至4月上旬播下。

種了30年棉花的楊元俊知道,找到棉花的最佳播種時間最關鍵。種早了,溫度低,會出苗不齊。播晚了,錯過最佳的生長季節,影響棉花的產量、品質。

而選擇在哪一天播種,棉農多憑經驗。但50歲的楊元俊不這樣,他在等一組數值的出現。

30年前,弱冠之年的他離開家鄉四川,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學種棉花。如今他的種植管理技術領先當地。去年起,受聘於一家土地規模化經營的企業,他開始為19萬畝流轉棉田中的14500畝擔任技術員。

多年學到的種植技術告訴他,隻有當地下5厘米處的地溫連續3天高於14攝氏度時,棉花才可以播種。

楊元俊知道,如果隻憑經驗,萬一錯了就會影響整個生產。即使恰巧趕上最佳播種期,具體播種的早晚,仍會對棉花后續的生產進度有大影響。

“能提早一天播種,秋收就有可能提早一周完成。”楊元俊說,越早播種,不僅棉花品質更能得到保障,機械化採收、售賣也會擁有更足時間。

為此,每天的8時、14時、20時以及凌晨2時,他4次驅車到田間的測試點。土壤裡埋設著5支土壤溫度計。他要跪倒在地頭,臉龐緊貼地表,仔細讀取溫度計上的數值。

新疆棉花產業近年的快速發展,對具體農時的判斷,對水量、肥料、農藥的配比和施用量,防虫、化學調控、打頂等管理的精細程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得益於一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介入,尉犁縣實現了棉田的大規模經營。新疆利華棉業一次性流轉了19萬畝土地,聘用了20多名農田技術員。后者的工作任務隻有一個,就是通過精准科學的管理,讓萬畝棉田有相同長勢,達到高產。

受聘為技術員后,楊元俊開始有意識記錄下棉花的所有農事數據,將其整理為一張詳盡的電子表格。這是當地第一位嘗試將多年經驗數據化的棉花種植技術員。

在整理數據時,楊元俊意識到,如果能年復一年將全部農田數據整理下來,不僅可以指導他手下100多名管地工的種植管理,或許還可以從數值中總結規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

但他擔心每個環節的數據不夠精確,比如眼下的地溫測量就有遺憾。

每天凌晨2時,他到測溫點讀取地溫時,因為夜深天黑,隻能用手電筒照明。但零下溫度的寒夜,水銀溫度計很容易受光照的影響而升溫。為了確保數據精確,跪在地面的楊元俊隻能將手電筒的光照向別處,借助反射回來的微光來讀取數據。“一不小心就會讀不准。”而正午日照強烈時,地表的高溫也會抬升溫度計的數值。

這些誤差是難以消除的。好在不久之前,一組新的智能傳感器安裝在了田間。

規模化的土地經營,讓高標准的無埂條田、全程機械化的耕種收在尉犁成為現實,也加速了當地農業智能化的進程。

今年,一家國內領先的農業智能化科技企業主動前來合作。這家名為廣州極飛科技的企業帶來了土壤傳感器、溫濕度計、農事記錄儀、氣象站等先進的農業物聯系統。

除了每天4次伏到地頭讀取水銀地溫計,楊元俊還學會了通過手機查看土壤傳感器的溫度值。“兩者之間多少存在一點數值出入,我正在摸規律,我相信這種新設備。”追求精准的楊元俊知道,新的土壤傳感器測溫能力更強。

安裝了新的物聯系統,不僅每半小時就能自動測一次地溫,農田的氣象數據、影像變化、農事等數據,也都能通過4G網絡自動傳輸。楊元俊明白,熟悉這套系統后,他就不用頻繁下地了,通過電腦或手機就可以了解農田情況。

在極飛科技新疆地區負責人鄭濤看來,先進的傳感器還只是最基礎的物理層,更具突破性的是智慧農業系統對農田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去年楊元俊是自己整理的農事數據。以后通過物聯系統,絕大多數的農事數據都能自動收集了。”

楊元俊打開電腦,進入極飛的智慧農業系統,他負責的14500畝土地衛星地圖很快清晰顯示出來。點擊地圖上以百畝為單元劃分的農田,他調取出了農田的詳細“檔案”:土壤屬性、生長環境、農資消耗、農事記錄。

鄭濤說,隻要持續收集、分析好這些數據,新疆棉田很快就能迎來大變化。“等建立起成熟的種植模型,智能農機、農業自動駕駛儀、控制閥、水位傳感器就能自動進行田間管理了。”(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31日電 李志浩 張曉龍 阿 曼)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