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援疆促發展

——寫在第九批省市援疆工作結束之際

2020年01月03日11:30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產業援疆促發展

天山無語,見証著大地巨變﹔塔河如鏡,映照著今朝新顏。

在新疆這片沸騰的土地上,產業援疆項目落地生根,結出累累果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

“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正在變成現實,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溫暖著天山兒女的心田,匯聚起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強大力量。

發展產業鋪就富民路

“產業援疆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疏勒如意科技紡織有限公司產業工人麥爾哈巴·吾拉依木感慨地說。2017年5月,落戶疏勒縣的疏勒如意科技紡織有限公司,讓麥爾哈巴與400多名維吾爾族員工成為現代產業工人,不僅有固定工作和每月約3000元的固定收入,個人生活和家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變化得益於援疆省市“就業第一”,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的產業援疆發展理念。短短幾年,援疆省市引進4400余家內地企業落戶新疆,帶動當地近100萬人次就業。

依托豐富的棉花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借助產業援疆的東風,吸引了天虹、金昇、紅豆、華孚時尚、潔麗雅等國內知名紡織服裝企業在新疆投資興業,“三城七園一中心”紡織產業群在新疆崛起。

短短3年,各援疆省市圍繞受援地的產業發展基礎和需求,挖掘穩定紅利,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穩定就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江蘇省協助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簽約297個項目,落地209個,投資158億元,增加就業崗位2萬多個﹔河北省先后促成73個項目落地,投資81.72億元,帶動群眾就業3.8萬余人次,解決516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福建省推動127個項目落地,投資181.31億元,到位84.29億元,解決就業5300余人……

一個個大工業項目破土動工、一座座工業園區拔地而起、一批批產業援疆項目落地生根,新疆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熱土。一個“人人關心產業援疆、個個參與產業合作”的援疆新格局初步形成,一項項“連心工程”讓天山兒女真切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讓年輕人有事干有錢掙

“以前生活沒保障,現在每月工資有2300多元。”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干村村民古麗娜爾·吐爾遜臉上露著從容和自信,之前從沒接觸過縫紉機的她現在可以獨立制作成衣。古麗娜爾生活的變化,緣於上海援疆莎車分指揮部援建的技工學校就業實訓基地提供的培訓。

“我們兄弟3人在山東五征集團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上班后,每人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麥蓋提縣希依提墩鄉喀克夏勒村村民艾買提·艾海提興奮地說,之前他們兄弟3人一直在家裡務農。

在喀克夏勒村,像艾買提一樣在示范園工作的有300多人,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50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4500元,喀克夏勒村因此成為麥蓋提縣的“明星村”。

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把培訓送到村裡,是援疆省市貫徹落實精准扶貧理念的具體舉措。

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既要注重解決當前面臨的民生問題,更要注重提升新疆的長遠發展能力。這樣的理念,在新一輪援疆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

在深圳產業園,員工9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很多人不會說普通話,也沒有任何職業技能。來這裡工作,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改變思想觀念、提升職業技能。

38歲的塔吉古麗·吐拉克在深圳產業園新疆美麗奧服裝有限公司工作已經4年了,因為勤奮好學,踏實肯干,已成為企業的骨干。塔吉古麗激動地說:“我不僅學到了技能,每月還有5800多元的工資,成了家裡的頂梁柱。”

目前,深圳產業園各企業人數已有1.3萬余人,企業在提供崗位的同時,也培訓出了大批成熟的產業工人,縮短了員工從“田間走進車間、從灶台走上機台”的距離。

“扶貧效應”凸顯

“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讓我家的生活徹底改變。”剛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天易消防有限公司下班回家的馬木提·艾買提說。家住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的馬木提,已在克州天易消防有限公司工作3年多。

而這一切得益於產業援疆的推動。

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和克州,為支持克州積極打造現代產業集聚載體,新建江蘇扶貧產業園、阿圖什昆山電子產業園,引進5家電子企業入駐,年銷售額達1億元。目前各類園區入駐企業超過220家,吸納就業8000多人。

廣東省探索拓展“以商招商”做法,打造兵團草湖廣東紡織服裝產業園、伽師工業園區、疏附縣廣州新城3個重點園區。新投產項目83個,完成投資39.58億元,吸納就業5萬余人次。

浙江省在阿克蘇地區投資近13億元實施“百村千廠”工程,在111個鄉鎮(村)建設“百村千廠”工程項目136個,解決就業崗位20948個,形成“小車間”推動“大扶貧”的格局。

北京市在援建和田地區過程中,既幫扶、提升特色產業,又為受援地培育新優勢。走進洛浦縣杭桂鎮和佳新村,一座座大棚映入眼帘。“這裡有90座棚,均建在戈壁灘上,栽培約4萬株從北京平谷運來的桃樹苗。”和佳新村第一書記鄭金君興奮地說,北京市送來了新品種、新技術,平谷大桃必將成為和田林果業的新名片。

在產業援疆推動下,特色產業的壯大與集聚,強健了受援地經濟“筋骨”,也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和田,天津市以農業示范“百村萬畝”工程為載體,推動建設有機紅棗、核桃、大芸、山藥、土豆、葡萄、辣椒等8個示范基地共10萬余畝,帶動當地貧困戶種植特色農產品,戶均增收5400余元﹔按照每戶補貼4萬元的標准,在民豐、策勒、於田3縣建成1000個設施農業標准化大棚,每戶年均增收1.8萬余元。

產業援疆工作正在由“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通過這幾年的產業援疆,不少受援地群眾已經從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中走出來,適應了標准化、組織化、企業化的生產新方式。(韓沁言)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